太平军悍将吉文元之死疑云:令旗散落河南,尸身埋在直隶

莱健浏览过去 2025-01-26 15:14:37

天朝五虎将林凤祥、李开芳的出师北伐可谓人尽皆知,但其实最初受命扫北的将领共有三位。太平天国春官副丞相吉文元,与林、李二人同为先锋猛将,是北伐太平军的第三号人物。攻克金陵一战,他因舍死先登扬名,又率部北伐屡有斩获,是清廷重赏缉拿的逆首。其死于何时何地曾有多种说法,最终还是僧王的一份奏折结束纷争,解开了种种疑团。

太平天国祝王吉文元画像

吉文元(?—1854年),清广西人,官至太平天国春官副丞相、平胡侯,受命扫北死于征途,后被追封祝王。他是拜上帝教勋旧,矫健勇猛,位列20名御林侍卫之一。1853年,吉文元先登南京城,因大功从殿右六指挥超升春官副丞相,彼时丞相六人而已,权位仅在诸王之下。不久,扫北军兴,在刘家口寻船未果的太平军沿黄河南岸西进,最终于河南巩县得煤船北渡,此后就不断有吉文元阵亡的消息传出。

据《剿平粤匪方略》记载,在1853年夏初前后有两份奏报称阵斩贼首吉文元。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帮办军务江宁将军托明阿奏称在豫北怀庆府城外杀贼一千余人,包括两名黄巾黄袍贼目,据俘虏供,其中手执春正令旗的就是吉文元。两日后,河南巡抚陆应穀又奏称在豫南遂平县杀死头戴黄巾手执令旗、身着“春官丞相”补服的吉文元。同一人断不能死于两地,咸丰帝下谕陆应穀查清此事,事后方知两份奏报都是误报。

除了朝廷大员,还有两种民间说法。马振文《粤匪北犯纪略》称吉文元死于独流镇。陶短房《天国志》所说则更富有戏剧性:北伐太平军自静海、独流南撤至阜城,僧格林沁、胜保率追兵合围,吉文元登城指挥战事,额头被炮火击伤仍裹创力战。清军又出队挑衅,他愤而出城与某清将比枪,火药力缓,先被击中脖子身亡,其弟吉小麻于次日单枪匹马出阵斩将,复仇而还。但这两种说法都缺乏旁证。

吉文元之死相关地点示意

1854年春,僧格林沁等奏称,据逃出难民供,清军围攻阜城东门时,吉文元额头负炮伤,腰胁又中数箭,登时毙命,其尸身被抬回城内埋在县署后院。射死贼目者,为吉林甲兵金升、黑龙江甲兵伊勒喜。清廷接到奏报,按照僧王的奏请赏功,赏二人六品翎顶。咸丰帝曾对吉文元之死做过调查,此次封赏应是有确切根据。另外,山东巡抚崇恩奏报、林凤祥供,都可佐证吉文元战死于直隶阜城。

为什么吉文元之死疑云重重。早在1853年6月,北伐太平军于河南汜水骨牌口北渡黄河,断后的2千余人正是吉文元部众,他们被迫南返时打的仍是春官丞相旗号,在遂平遇伏才遗失旗帜等。至于怀庆战场的春正令旗,太平军渡河后在此围城耽搁两月,后因清军势大施计突围,或为疑兵计策。随后,北伐军转战山西、直隶,突进到静海、独流,粮食不济南撤,又因寒冬伤亡惨重。艰难退到阜城,僧格林沁、胜保追兵又至,吉文元死在防守战。

射杀吉文元的两名甲兵,隶属于东北八旗,是咸丰朝最能打的清军野战部队(京营八旗在嘉道年间没落)。1853年初,为应对北伐军,清廷一边下令各地防堵,一边紧急成立“京师巡防处”,任命僧格林沁为统帅,调集蒙古马队与关外黑、吉两省八旗兵入关平叛。在独流、束城、献县的追击战中,僧格林沁利用骑兵优势,以伤亡380余人的代价,杀戮太平军11200余人。随后在阜城、连镇的3个月攻坚战中,伤亡480余人,击杀太平军2380人。

洋人笔下的晚清八旗兵

可见,在东北八旗的北方主战场,叠加士气等因素,不论野战还是攻坚,都具备碾压优势。北伐太平军一旦南撤,士气立即崩盘,士卒争相逃命,又因单衣赤脚身陷泥泞,冻毙、被斩者才会数以万计。这种一边倒的败退颓势,直到据守阜城才稍有好转,但代价是吉文元裹伤力战中箭身亡,北伐第四号人物朱锡琨也在此战后不知所终。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北伐四将只余林凤祥、李开芳,情势更难逆转。

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陶短房《天国志》等

3 阅读: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