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比我们还“怀念”毛主席?伟人的一句话,被拜登视为真理

史海任我行 2024-06-07 16:07:24

近些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已经是到了唇枪舌剑的地步。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拜登还引用毛主席名言的事情,这曾一度引爆了美国舆论,乃至于出现了“拜登叛国”的言论。

那么,拜登何以会对毛主席有这么高的认同感?难道美国人也怀念毛主席?

拜登何以引用毛主席名言

事情并非发生在近日,而是在2021年的五月份,当时新任美国总统拜登来到了康涅狄格州参加海岸警卫队的毕业典礼,这还是他自就任以来第一次出席军校活动,因而现场围观了不少媒体。

但就在活动进行的时候,正兴致勃勃的做演讲的拜登突然面对参加典礼的学员说了一句:“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对于熟悉毛主席语录的朋友来讲,这句话再亲切不过了,翻译过来就是那句著名的:“妇女能顶半边天!”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一个美国总统,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场合说这样一句话?其实,这是因为当天参加活动的学员有少一半都是女性,因而拜登是想借此来鼓励在场的女学员。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拜登的演讲稿中,而是拜登临时起意,这似乎说明了这位美国总统对毛主席有着一定的了解。

不过,拜登引用的这句话还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他带来了一些小麻烦。

很快就有好事者发现,拜登引用的这句话来自中国的毛主席,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灯塔国的总统引用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话,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于是就有人借题发挥,指责拜登“叛国”。

这些人显然大惊小怪了,因为这已经不是拜登第一次这么做了,在过去一年的大选中他就曾说过这句话。

当时,拜登的竞选团队以及内阁成员有一半都是女性,这符合他一直以来打女权牌的核心策略,说出这样的话也就不奇怪了。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拜登不仅对毛主席有着一定了解,并且对“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很受用,这似乎是一件值得意外的事情。

但在事实上,拜登并非第一个引用这句话的人,更早的还有澳大利亚议员帕尔默,这个人是一个矿业富商,他的父亲在澳大利亚的媒体界和电影界都有很大影响力。

而他在2013年的联邦大选中赢得了昆士兰州费尔法克斯的众议院席位后就曾说:“毛主席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澳大利亚的妇女从1902年就获得了选举权,无论是在内阁还是议会,我们都需要女性。”

由此就可见,外国人对毛主席的这句名言是十分青睐的,这一定程度上和国外的“女权运动”有关,但也不是说毛主席就这一句话比较出圈。

其实在白宫发言中,经常会出现毛主席的名言,2009年的奥巴马就职演讲中就曾有这么一句话,即:“让我们再一次迎着寒流中流击水,不论什么风暴来袭,必将坚不可摧!”这里的“中流击水”正是来自于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长沙》。

不止是奥巴马,还有他的竞争对手麦凯恩,他在宾夕法尼亚州拉票的时候曾就能源问题说:“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允许千花齐放”,这里的“千花齐放”就是来自于毛主席的“百花齐放”。

而麦凯恩说的最多的一句毛主席名言还是那句“黎明前的黑暗”,只不过被他化用为“完全黑暗之前最黑暗”。

再往前,美国总统福特曾直言:“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杰出人物。”

事实也正如福特所说,在美国社会毛主席的著作是十分普遍的,很多书店里都陈列着《毛主席语录》的中英文对照本,一家名为时代生活的美国出版公司在其画册《人类1000年》中也曾收录毛主席的一句名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种现象都说明,引用毛主席的名言在美国并非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普遍行为。

因此,对拜登的指责其实也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不过是反对方的借题发挥,美国公众还是很吃这一套的,毕竟“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女权主义盛行的美国可是“政治正确”。

毛主席和他的拥趸们

要说的是,不管是美国部分民众的惊诧还是我们所表现出的意外,都是源于对毛主席在国外究竟有多受欢迎的不了解。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毛主席不仅在国内是受人敬仰的存在,在国际上也同样如此,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群众,都对毛主席十分爱戴,甚至还有国家建立了以毛主席命名的政党来执政。

外国人第一次认识毛主席,得益于一个美国记者,他就是埃德加·斯诺。斯诺在1928年第一次造访中国,他抵达了上海,先是在报社担任助理编辑,随后游历了中国的很多地方。

与一般人不同,斯诺去的不都是繁华之地,反而是像东北、内蒙、西南等边远之地,而他在1936年抵达了陕甘宁苏区,成为了第一个来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记者。

当年的7月,斯诺见到了毛主席,而他如此形容对毛主席的第一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质朴纯真,颇有幽默感...生活简朴...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由此可见,毛主席凭借他的个人魅力,已然完全地征服了这位美国记者,从而激励其写出了旷世名篇——《红星照耀中国》。

也多亏了斯诺,多亏了他的文字和影像,从此让世界第一次知道了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认识和了解毛主席。

大家可能难以相信,当年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者们并非只有美国人,其中还有印度人,柯棣华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个,而他正是在看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后对延安和毛主席产生了向往。

于是在抗战爆发后,身为医生的柯棣华就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与同伴不远万里来到延安。

等他们抵达的时候,延安召开了盛大的欢迎晚宴,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都出席了,他们进行了首次会面,会后毛主席还单独邀请柯棣华到自己的窑洞叙谈。

柯棣华在延安一共住了九个月,在此期间他和毛主席一起吃饭、开会、看戏、唱歌,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毛主席管他叫“我最亲密的兄弟”,而柯棣华称呼毛主席“人生的老师”。

后来柯棣华病逝在了晋察冀根据地,毛主席还亲自为其题写挽联:“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在1946年,又一位美国记者斯特朗来到了延安,她在杨家坪见到了毛主席,并与其促膝长谈。正是在和斯特朗的谈话中,毛主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主席同时对斯特朗说:“历史最后将证明,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这些反动派终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

历史也的确验证了毛主席的话,在他与斯特朗的谈话结束三年后,中国革命就迎来了一次伟大胜利。

正因如此,斯特朗后来在自己的文章《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中这样说:“毛主席一针见血的语句,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分析和诗人的想象力,使他的谈话陈宏伟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谈话。”

由于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这些国际主义者的努力,毛主席逐渐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都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其魅力也逐渐影响到了欧美的统治阶层,基辛格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就是如此。

后来基辛格作为秘密使者来到中国访问,他对毛主席的印象也很深刻,并说毛主席和戴高乐一样,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具有典型个性的魅力型领袖人物。

不仅是基辛格,英国的元帅蒙哥马利也来过中国,并且是两次,他也与毛主席有着密切的交流。蒙哥马利后来评价毛主席说:“在中国威望最高,能指挥所有人的只有毛泽东!”

他还评价中国说:“中国人民要和平、不侵略,五十年内大有可为...中国革命是正确的,不可避免的...入侵中国要大倒其霉!”

施密特作为唯一见过毛主席的德国总理,也对毛主席做出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在革命事业和外交政策上。

而在尼泊尔,当地人对毛主席的崇拜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乃至于他们最大的共产党派别就叫毛泽东主义,简称毛派,而他们的口号则是“马列毛主义及普拉昌达路线万岁”,该党派一度是尼泊尔的执政党。

南美小国委内瑞拉的领导人查韦斯更是毛主席的忠实拥趸,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生都崇拜毛泽东”。

查韦斯也是对毛主席研究最深的外国领导人之一,诸如“人民战争”、“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敌进我退,避其锋芒”、“持久战”等等名言他都信手拈来,他也靠着这些赢得了委内瑞拉人民的支持。

总之,毛主席是一个很有国际威望的领袖,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或者什么立场的领导人,无不叹服于他的个人魅力。

毛泽东思想照耀的世界

不仅是对那些知名政治家,毛主席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受普通群众的欢迎。我们可能很难想象,毛主席曾一度与欧美流行音乐、摇滚等元素联系在了一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街头几乎被嬉皮浪潮席卷,而毛主席曾是他们的精神图腾,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就在自己的歌词中提到过毛主席。

另外,国人十分熟悉的拳王泰森也是毛主席的忠实粉丝,他甚至在自己的右肩纹了一个毛主席肖像。

泰森曾说:“毛泽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让所有人都变得平等,是他让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2004年的时候,泰森还表示想来中国比赛,并希望主办方能送他一本《毛主席语录》。

在2006年,泰森终于来到了北京,他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领袖遗容,临走的时候还买了三本画册。

估计这一幕会让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但其实并不奇怪,泰森是穷苦出身,靠自己的本事摸爬滚打成为拳王。

尽管自己已经是成功人士,但泰森同时保有怜悯之心,对世界上的贫困与压迫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才会对一生致力于解救穷人、反对压迫的毛主席十分向往,这种信仰其实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

在“革命老区”法国,毛主席同样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法国人知道毛泽东曾和知道拿破仑一样普遍。

1968年,法国大批反越战的学生抗议,而他们就把毛主席当做引领前进的旗帜。

曾参加过这场运动的法国心理学家米勒就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思想对法国青年简直是种诱惑,很多青年都崇拜毛泽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同样有着这样的现象,大批德国青年因为对苏联印象不佳,转而欣赏毛主席。

以艺术家伊门道夫为例,他也能做到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矛盾论”等名言随口就说,他同时珍藏着上万件关于毛主席的纪念品,仅毛选就有二十多个版本,装满了好几间屋子。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位英国人菲利普·肖特也来到了中国,他遍访韶山、吉安、瑞金、遵义、延安等地,为的就是追寻伟人的足迹。

事实上,肖特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有着家族渊源,他的祖父曾在中国香港当过海关检查员,他的叔叔曾到过中国的广东和福建,他是追寻着父辈的足迹来到中国的,并且在中国落地生根。

不仅如此,肖特还写成了一部七十万字的《毛泽东传》。据肖特所说:当书籍完成之时,他好像成为了一个离开母亲的孤儿。

正因为毛主席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他的去世也成为一个国际性事件。

当年,坦桑尼亚万人进行哀悼游行、塞拉德昂全国哀悼十天、斯里兰卡全国下半旗、巴基斯坦多个城市举行追悼大会、牙买加一位农民奔波数百里送上鲜花、埃塞俄比亚举行了超过十万人的大游行、联邦德国的人们也打出了“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这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毛主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就此而言,你还能认为外国人引用毛主席名言是一种偶然现象吗?不,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现象,代表了世界人民对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即便是灯塔国也不例外。

结语

拜登引用毛主席的名言,看似是一个小事情,但背后却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

一方面是毛主席的真知灼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毛主席的名言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这并不奇怪,因为真理就是真理,并不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就有所不同,这正是毛主席伟大性的最好体现!

6 阅读: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