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遗关注度持续提高,2025年春节作为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后的首个“非遗版春节”,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你知道现在国内的高校中,已经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到底学些什么,又通过哪些具体实践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好非遗文化的“守艺人”?
记者采访了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带你了解这个专业以及他们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所做的努力。

“回声”工作坊“非遗进社区”活动
非遗火爆出圈
高校非遗保护专业应运而生
最近几年,随着非遗的传播与普及,大众对非遗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在商场或者景区景点,可参与、可体验的非遗项目也越来越多。选择好看、新颖、又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主题产品送朋友,如甲马、扎染、刺绣、瓦猫等产品,也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首选。
尤其是2025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地年俗、非遗主题活动成为春节文旅的一大热点。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更是非遗元素满满,从李子柒开场视觉秀展现的13项非遗,到杨建军老师铿锵有力的打铁花,一项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国潮元素完美结合,让广大观众被中国非遗之美所惊艳。

“非遗进校园”歌舞乐展演活动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的20余年,中国非遗保护的成效显著,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传承是非遗保护中的核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学校应当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2020年,结合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首次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2021年通过教育部专业备案和审批,是国内较早具有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资质的学校之一,也是云南唯一一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高校。

“非遗进校园”歌舞乐展演现场
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的艾佳老师介绍,学校作为一所艺术院校,学校的各二级学院一直在挖掘云南的非遗资源,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相关课程,并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等,持续培养着非遗的人才。2021年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后,2023年学校招收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本科学生55人,2024年招收该专业学生30人,目前共有两个年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85人,学生生源省内外皆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非遗保护复合型人才
根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积极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已有21个本科院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开设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综合、多元的教学模式,已经让这个专业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排名全国前三。
来自河北的高雅,是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早在初中时期,高雅就被苏绣作品中金鱼灵动的画面所吸引,从此对苏绣,戏曲以及皮影制作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23年,看到国内已经有几所学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后,高雅把云南艺术学院非遗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最终顺利进入云南艺术学院学习。

学生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习相关技艺
来自安徽的丁蕾也是云南艺术学院202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虽然上大学之前对非遗并不是非常了解,但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丁蕾已经深深喜欢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专业,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老师,传播非遗。
通过学校的课程表,可以看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基础、东西方艺术史等理论课程外,还需要学习非遗传统项目保护与实践、非遗影像记录与制作、写作基础以及非遗技能等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艾佳老师介绍,学校的非遗技能课程每个学期都会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目前已经邀请过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彝族刺绣项目传承人游定美、瓦猫传承人张航、剪纸技艺项目传承人高庆等老师为学生现场上课,此外还会通过实地考察、田野调查、案例研究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能力,成为未来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在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的实践课程中,丁蕾选择了掐丝珐琅彩画与农民画两项技艺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收获非常丰富。她说:“通过实践,我感受到了非遗项目的创作来源可以非常丰富,形式也非常多样,对非遗的创意创新,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实践活动走进社区
师生组成“回声”工作坊弘扬非遗文化
艾佳老师在十余年的教学中,走访了云南很多的非遗传承人,也参与了大量非遗保护的案例,在她看来,非遗的保护必须走到田野、社区、市场以及微观的社会中去。她说:“非遗的保护要有课堂,但不能只有课堂。”在这个想法的引导下,在学院的支持下,艾佳带领学生成立了一个由20名师生组成的“回声”工作坊,策划了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项目,将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的歌舞乐表演引入了校园,也将造纸、草木染、植物拓印、竹编等技艺带入了社区。2024年,带领学生在五华区龙锦社区、呈贡雨花社区开展了五场“非遗进社区”活动。

“非遗进社区”植物拓印活动
每一次“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回声”工作坊的学生需要策划、设计活动的主题与海报、琢磨技艺技法,并通过通俗的讲解,带领社区居民和孩子一起完成一项非遗手工作品。目前在龙锦社区和雨花社区开展的五场“非遗进社区”活动,得到了社区以及居民的高度好评。
艾佳说:“非遗进社区活动不仅传播了非遗的文化,也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了信心,还通过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亲近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丁蕾在“非遗进社区”的活动中负责统筹和教学等工作,需要编写预算表、提出策划方案,活动结束后还会写新闻稿,她说:“通过活动,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次活动看到小朋友们都很开心,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

“回声”工作坊“非遗进社区”活动
毕业后,丁蕾希望成为一名老师,将非遗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而高雅则希望通过考研、考博,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加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能通过参与非遗数据库的建设等工作,让非遗之花永远绽放。
“随着我们活动的不断举行,社区居民的响应也越发积极,一些活动小朋友会在活动开始前一个小时来到现场,帮我们一起准备工具和材料,非常令人感动。”艾佳介绍,在新的一年,“回声”工作坊“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将继续举行,让非遗文化通过一次次活动传递回声,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做好非遗文化的“守艺人”。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杨丽菊 供图
编辑:姜蕾
审核:朱家吉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