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科技社
编辑 | 科技社
——【·革命年代的抗争·】——
1914年张劲夫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的家庭,谁曾想,这个从小就好学上进的少年,日后竟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少年时代的张劲夫,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求学经历,1930年,他考入了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
在这里他接触到进步书刊,萌发了革命意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劲夫加入了“山海工学团”,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坚定了信仰。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劲夫毅然投身救亡运动,他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在《生活教育》杂志任编辑,用笔杆子唤醒民众。
1932年他毕业后在上海郊区任教,学校成了他传播革命火种的阵地。
在党内张劲夫十分积极的投身,党组织派遣张劲夫去安徽从事抗日游击活动。
在这片家乡的土地上,他与新四军指挥员张云逸配合默契,领导敌后游击战建立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张劲夫随新四军第二师转战,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在战火纷飞中,他的足迹遍布皖鄂豫各地。
随后在解放战当中,张劲夫担任鲁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军职,广泛发动群众,为淮海、渡江两大战役胜利做出贡献。
彼时的张劲夫已转为地方干部,所以就错过了授衔的机会,即便没有了军衔,张劲夫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张劲夫青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斗争意志。
无论是地下工作的艰险,还是敌后游击的困苦,他都一一经历,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但他从不言悔,反而愈挫愈勇,这样的革命精神,又是如何在新中国建设中绽放异彩的呢?
新中国建设的奋斗者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张劲夫以一腔热忱投身祖国建设,在科研、农业、财政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56年,他奉命担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肩负起掌舵国防科研的重任。
彼时,我国正全力发展“两弹一星”,张劲夫审时度势,集中科研力量攻坚克难。
他一方面为科学家创造宽松环境,一方面严守保密纪律,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1975年,张劲夫临危受命出任财政部长,面对复杂的财金系统,他迎难而上。
为恢复财政职能,他力排众议整顿机构,为端正思想作风,他身先士卒“把政治挂到业务上”。
在他的主持下,整顿财政、遏制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措施有序推进,为国民经济重建筑牢根基。
张劲夫在新中国建设中表现出色,归根结底在于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无论身处何种风浪,他总能一眼看透事物本质,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抉择。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张劲夫再一次站在了时代潮头。
1979年,他出任安徽省委书记、省长,肩负起振兴这片中部大省的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在任职安徽省委书记期间,张劲夫便走遍安徽各地调研,在农村他见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张劲夫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重要性,他大胆尝试推行包产到户,即便遭到“开历史倒车”的非议也决不动摇。
事实证明,包产到户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安徽因此成为全国农业改革的典范。
张劲夫以超前的改革意识和坚定的探索勇气,为中国农村改革探出一条康庄大道,治理淮河,是安徽发展的另一道坎。
历史上淮河水患频仍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也过许多治理工作,但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
张劲夫痛定思痛多次上书中央,呼吁统筹推进淮河上中下游治理。
在他的坚持下,新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展开,洪涝之患得以缓解,两岸百姓重获新生。
张劲夫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为安徽乃至整个淮河流域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1982年,张劲夫重返中央,先后担任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等要职。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以开阔的视野和进取的胸怀,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他较早提出国企可尝试股份制改革,为国企焕发生机开辟道路。
面对物价闯关、对外开放、特区货币等一系列改革难题,张劲夫总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张劲夫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的革命精神依然在子女身上熠熠生辉。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在这个红色家庭中,爱国奉献的火炬代代相传。
耄耋之年的传承
张劲夫的儿子张茅,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张茅早年在北京的工厂当工人,埋头苦干。高考恢复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深造。
大学毕业后,张茅并没有选择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重返工厂,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正是在车间里,他深切感受到国企改革的迫切需要。
上世纪80年代末,当父亲张劲夫倡导国企股份制改革时,张茅在北京玻璃总厂率先响应,推动企业转型效果显著。
张茅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他先后在北京市多个重要岗位任职,并在他44岁那年,当上了北京市副市长,后升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等要职。
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发改委期间,他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市场监管总局任内,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百姓权益。
张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革命薪火还在张劲夫的儿媳刘燕远身上闪耀,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谷牧的女儿,刘燕远有着纯正的红色血统。
谷牧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曾担任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建立了丰功伟绩。
耳濡目染之下,刘燕远自然继承了父亲的高尚品德,张茅与刘燕远的结合,是两代革命家精神的交融,也象征着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
从张劲夫投身革命的激情岁月,到张茅服务大业的壮志雄心,再到刘燕远传承红色基因的赤子情怀。
一代代共产党人心系国家、肩担重任的感人事迹,汇聚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澎湃洪流。
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张劲夫的一生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呢?
永恒的精神财富
张劲夫的一生,是一部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传奇。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和平时期的风云激荡,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
求实创新敢为人先,是张劲夫最鲜明的品格写照,在科研战线,他力排众议,集中力量攻关“两弹一星”,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鞠躬尽瘁是张劲夫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战火纷飞的游击战场,到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
从率先试水的农村改革,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张劲夫始终冲锋在工作的前线。
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然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操碎了心。
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情怀。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是张劲夫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在安徽任职期间,还是在中央工作,张劲夫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常年奔波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张劲夫用自己的言行塑造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
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传承和发扬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更需要张劲夫这样的楷模。
他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的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操守,不正是我们前行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让我们携手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1】国际人才交流 梁伯枢——张劲夫传奇故事选
【2】东方早报——张劲:最后一个中顾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