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王维在《山中送别》中亦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明年”又作“年年”)古诗词中的“王孙”,出镜率着实很高,比如李重元《忆王孙·春词》中的“萋萋芳草忆王孙”,再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王孙”到底是谁?其表面含义之下又有何寓意呢?
顾名思义,“王孙”的本义是“王爵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但是,上述古诗词中的“王孙”,却另有典故,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大意是:王孙久留深山,看到异乡的春草茂盛,突然想念家乡,想要归去。
王夫之注曰:“王孙,隐士也。秦汉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春草、王孙、归不归,这三个词组成了中国古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典故,只要提到,表达的就是一种离愁别绪,而这种乡愁之情,则是由异乡的春天引发的——异乡的春天纵然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情感羁绊。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及王维《山中送别》中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这种用法,而《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是反用典故,表达“王孙”可以留在山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立意仍是落在了“王孙”到底应该“留”还是“归”的选择上。
比如,王安石的《夜泊瓜洲》为什么会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突然想到“明月何时照我还”。
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会从“芳草萋萋鹦鹉洲”突然过渡到“日暮乡关何处是”,并发出了“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
以上种种,也都是由异乡的春天与春草,引发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本文完,感谢阅读~)
王孙一词典出王子乔。王子乔,王姓始祖,黄帝后裔,周灵王太子,风雅有才,被贬,后于嵩山成仙。古诗词中,用王孙一词实指某人时,某人必有皇室血统,喻意偏向怀才不遇,如又别王孙去;不特指某人时,喻意偏向寻仙问道,如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