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陈医师私信免费领取医学电子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甲流严峻形势:死亡人数攀升敲响警钟
近期,甲流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在人群中蔓延 —— 甲流去世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新闻,而是切切实实影响着每一个人对健康重视程度的严峻现实。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因感染甲流而离世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痛,也为全社会敲响了预防甲流的警钟。
甲流,作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咋舌。每到流感高发季节,医院发热门诊总是人满为患,患者们大多伴有高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进而危及生命。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脆弱,一旦感染甲流,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死亡的威胁也如影随形。
行为一:忽视个人防护,频繁出入公共场所
甲流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能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一旦被他人吸入,就容易引发感染。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等部位,也会造成感染。
在商场、影院、车站等人流量大、空间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空气往往不流通,这就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众多人员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病毒携带者或易感者,病毒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扩散。例如在学校的教室,学生们长时间共处一室,如果有一个学生感染了甲流,在未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将病毒传播给周围的同学。
所以,在甲流高发时期,若非必要,尽量减少前往这类公共场所的次数。如果必须前往,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口罩能够有效阻挡飞沫,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尽量保持 1 米以上的安全社交距离,减少与潜在感染源的接触机会 。
行为二:不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用手触摸口鼻
人的双手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各种物品,而这些物品表面可能沾染了甲流病毒。比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等,都是病毒容易附着的地方。当我们用手触摸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手上就会携带病毒,如果此时又习惯性地用手触摸口鼻,病毒便会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引发感染。
在生活中,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人饭前便后不洗手,直接用脏手抓食物吃;有的人在咳嗽、打喷嚏后,不用纸巾捂住口鼻,而是直接用手遮挡,之后又不及时洗手,导致手上残留大量病菌;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触摸各种物品后,就下意识地揉眼睛、抠鼻子、摸嘴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都大大增加了感染甲流的风险。
为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要时刻牢记 “勤洗手”。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 “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 20 秒,确保手心、手背、手指缝、指甲缝等部位都能得到彻底清洁。同时,要尽量克制用手触摸口鼻的习惯,如果实在需要触摸,一定要先洗手,或者使用消毒湿巾擦拭双手。
行为三:过度劳累,免疫力下降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过度劳累仿佛成了一种常态。加班熬夜、长时间工作、学习压力大,这些情况屡见不鲜。然而,过度劳累对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当我们过度劳累时,身体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此时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比如皮质醇分泌增加,这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我们的免疫力下降 。
在生活中,有许多场景容易导致过度劳累。比如一些职场人士,为了完成项目、赶进度,常常连续加班到深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 10 小时甚至更久;还有一些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长时间学习,不仅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熬夜复习,周末也不能好好休息;另外,一些创业者,为了事业的发展,全身心投入,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这些过度劳累的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削弱着我们的免疫力,让我们在面对甲流病毒时,身体的抵抗力大打折扣。
为了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我们必须学会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制定科学的计划,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休息片刻,活动一下身体,放松大脑。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也至关重要,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时段,每晚尽量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体质,如每周进行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像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行为四:盲目服用抗生素,破坏身体平衡
在面对甲流时,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服用抗生素就能有效对抗病毒,缓解病情。然而,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针对细菌,它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菌细胞膜,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核酸的代谢 。但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与细菌有着本质的区别。病毒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不能独自进行代谢,它只能寄生在活体细胞中,依赖宿主细胞完成自身的复制等生命活动,不具备抗生素作用的靶点,所以抗生素对甲流病毒根本无效。
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对抗甲流病毒,还会带来诸多危害。首先,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引起皮疹、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长期或大量使用还可能损害肝肾功能。其次,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当抗生素被不合理使用时,细菌为了生存,会逐渐适应并改变自身结构或代谢方式,从而对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产生抵抗能力。这意味着,当我们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时,可能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此外,人体的肠道、口腔等部位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群,它们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微生态平衡。滥用抗生素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这些有益菌,破坏菌群平衡,导致其他有害微生物趁机大量繁殖,引发二重感染,如霉菌性阴道炎、鹅口疮等。
所以,在感染甲流后,切不可盲目自行服用抗生素。一旦出现疑似甲流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必要时会进行血常规、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果确诊为甲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患者只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行为五:忽视疫苗接种,缺乏主动防护
接种甲流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将灭活或减毒的甲流病毒抗原注入人体,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到真正的甲流病毒时,这些抗体便能迅速识别并与之结合,阻止病毒侵入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数据表明,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甲流疫苗,能够显著降低感染甲流的风险,即使不幸感染,也能减轻症状,降低发展为重症的几率 。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甲流疫苗接种存在误区,导致接种意愿不高。一些人认为自己身体强壮,抵抗力好,不会感染甲流,从而忽视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还有些人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害怕接种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虽然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轻微且短暂的,但还是让部分人望而却步;另外,也有人觉得每年都要接种疫苗太麻烦,而且认为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保证百分百不感染,索性就放弃接种 。
为了提高人群对甲流疫苗的接种率,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宣传,纠正这些误区。要让大家明白,无论身体素质如何,在甲流病毒面前,每个人都有感染的可能,接种疫苗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负责。同时,对于疫苗安全性的担忧,应该认识到疫苗在上市前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而接种后可能出现的轻微不良反应,与感染甲流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此外,接种疫苗虽然不能提供绝对的保护,但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和患病后的严重程度,这是预防甲流的关键防线。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疾病者以及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都要积极接种甲流疫苗,在流感季节来临前 1 - 2 个月完成接种,以获得最佳的保护效果 。
行为六:发烧硬扛,延误治疗时机
甲流引发的发烧症状与普通感冒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体温一般相对较低,多在 38℃以下,且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 1 - 2 天内就会逐渐缓解 。而甲流导致的发烧往往较为凶猛,体温可迅速攀升至 38℃以上,甚至高达 39℃、40℃,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 3 - 5 天,有的患者甚至会持续一周左右 。同时,甲流发烧还常伴有严重的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让人感觉极度不适,身体十分虚弱 。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对甲流发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选择硬扛,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比如,曾有一位年轻的上班族小李,在感染甲流后出现了高烧症状,体温达到了 39.5℃。他觉得自己平时身体不错,以往感冒发烧都是自己扛一扛就好了,这次也不例外,于是没有及时就医,只是自行服用了一些退烧药。然而,两天过去了,他的高烧不仅没有退,反而出现了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家人见状,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小李已经发展为重症肺炎,肺部出现了大面积感染,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虽然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在医院住院治疗了很长时间,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
还有一位老人王大爷,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感染甲流后,他也出现了发烧症状,体温在 38.5℃左右。由于担心去医院看病麻烦,而且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他就一直在家硬扛着。结果,病情逐渐加重,不仅高烧不退,还出现了心慌、胸闷的症状。当子女发现时,王大爷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为甲流合并心肌炎,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才慢慢好转,但后续仍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 。
这些案例都深刻地警示我们,在感染甲流出现发烧症状时,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体温、症状等情况,给予适当的退烧、止咳等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的不适。所以,一旦出现甲流相关症状,尤其是发烧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切勿盲目硬扛,以免延误病情,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
行为七:乱吃药,加重身体负担
在甲流肆虐期间,很多人在用药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无法有效对抗疾病,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自行加大用药剂量。一些患者求愈心切,觉得加大药物剂量就能让病情更快好转,比如在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时,不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用,擅自增加药量。然而,这种做法极其危险,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引发肝衰竭,危及生命 。
还有些人喜欢多种药物混着吃,认为这样能增强治疗效果。他们可能会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或者将抗病毒药物与其他药物随意搭配。但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例如,一些感冒药中可能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果同时服用多种此类感冒药,就会导致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超标,增加药物中毒的风险。而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影响药效,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
另外,在甲流症状稍有缓解时就自行停药也是一个常见的错误行为。甲流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按疗程服用,以彻底清除体内病毒。如果在症状减轻后就擅自停药,病毒可能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发作时可能会更加严重,增加治疗难度 。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用药行为,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有效。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等有任何疑问,都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同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不良反应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
科学应对甲流,守护健康防线
医生强调的这 7 件事,桩桩件件都关乎着我们在甲流肆虐时的健康安全。从忽视个人防护到乱吃药,每一个错误行为都可能成为甲流入侵的 “帮凶”,加大我们感染和病情恶化的风险。甲流的严峻形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死亡人数的增多是残酷的警示,预防甲流刻不容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预防措施融入每一个细节。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让病毒无机可乘;注重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免疫力;积极主动地接种甲流疫苗,为自己和家人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免疫屏障 。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应对甲流,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线,共同度过这个特殊时期,迎接健康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