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日本身陷贫困的深渊,沦为一小国际度。在当时的背景下,培养强大的海军力量被视为唯一而廉价的途径,而最初的愿望是将年轻人送往欧美留学。这一梦想在东乡平八郎等人身上得到具体体现,然而,奇异的是,日本的海军留学生却在欧美多处碰壁,是否是由于欧美对这些“黄皮猴子”的鄙视或是为了保守海军机密,这一谜团一直未能揭晓。
东乡平八郎曾是那些梦想赴英学海的年轻人之一,他奔赴英国留学,但面对拒绝,最终不得不投身商船学校。由此,日本别无选择,只得从零开始自办学校,且毫不吝啬地投入巨资聘请英国教育专家。这一决策的直接诱因可溯至1863年的萨英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深刻认识到英国海军的不凡实力。
在对外求学受挫后,日本在广岛的江田岛区设立了海军兵学校,这里曾是鸟不居的荒岛。学校甚至与当地豪绅签订了一份合同,以确保学校周边不允许有“猥艺丑行”的存在,即妓院、娼馆,以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份合同一直得以履行,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江田岛始终保持着这一承诺。
学校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便是学生宿舍“生徒馆”,由英国建筑专家约翰·迪亚克设计,整体风格均源自英伦。每一块红砖都是从英国运来,其成本之高堪比当时一名木匠一天的工资。这样的奢华与欧洲海军传统一脉相承,海军军官身份令人艳羡,但也寄托着“Noble’s Oblige”(贵族的义务)的期望,即在国家需要时,豁出去为国效力。
海军兵学校采用英国式的教育体系,由英国教官授课,使用英语教材,学生以英语完成作业,并在其他方面也沿袭了英国传统。即便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当军部要求抵制“敌性语言”英语之际,海军兵学校依然坚持使用英语教学,甚至对学生使用的字典都坚持是英英字典。这样的训练手法,以及其带来的效果,最终在战后由海军次官井上成美大将以开设英语补习班的形式得以延续。
学校内部采取分队制度,学生在分队中度过整个学制,以培养海军的向心力和对学长的绝对服从。此外,海军兵学校从英国引入了体育运动,1874年首次举办了“竞斗游戏会”,成为日本后来举办的“运动会”的雏形。
尽管海军兵学校在培训和管理方面始终保持高水平,然而,到了20世纪后期,它却逐渐与时代脱节,成为日本海军失败的一原因。这一时期的教育体系在时代变迁中显得有些保守,未能跟上世界潮流,因而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