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惊天一坠!印度价值1亿,国产率60%无人机坠毁,赶超中国梦碎

江卿曻啊 2025-01-24 09:16:41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2025年的一天,印度上空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一架代表着印度航空工业未来希望的无人机,在试飞过程中突然坠毁,瞬间化为废墟。

这架无人机不仅承载着印度在高端制造领域弯道超车的梦想,更凝聚着上亿人民的期待,难道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事故吗?还是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无人机的坠毁给印度的航空工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它在追赶中国的道路上又将何去何从呢?

印度想在无人机领域弯道超车

随着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度这个南亚大国的危机感与日俱增,作为两个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中印之间在众多领域展开了一场“龙象之争”。

无人机领域,中国企业如大疆,创新等已成为全球翘楚,印度起步较晚,却野心勃勃,誓要在这一未来产业弯道超车。

印度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无人机发展,频频喊出“中国行我也行”的口号,大幅增加投入力度,无人机被视为印度实现“大国梦”的重要砝码。

民族自豪感驱使着印度加速无人机国产化进程,他们似乎不愿被中国甩得太远,急于一鸣惊人,高科技领域没有捷径可走,一味地亦步亦趋恐怕只会南辕北辙。

Drishti-10的横空出世,正是印度加速自主研发,力推无人机国产化的产物,这个极富印度特色的名字,寓意着“洞察”和“远见”。

体现出印度摆脱对外技术依赖,追求自主创新的雄心壮志,Drishti-10立项之初就提出了60%的国产化率,集结了印度国内的尖端科研力量,可谓万众瞩目。

以色列,美国等无人机强国,无不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反复试错,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作为后来者,印度虽然雄心勃勃,但工业基础薄弱。

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仍面临短板,一架无人机的坠毁或许带有偶然性,但也折射出印度在追赶中国的道路上,存在一些不得不直面的结构性挑战。

没有坚实的基础,再炫目的梦想也可能成为泡影,与其一味追求“国产化率”这样的名头工程,不如脚踏实地打牢基础。

Drishti-10的诞生和陨落

舆论的大力宣传下,Drishti-10被视为本土无人机技术的标杆性产品,“Drishti”在印地语中有“视线”之意,寓意着这款无人机将帮助印度放眼未来。

软件系统也由本土工程师编写,一时间,Drishti-10成了印度科技实力的象征,承载着上亿人民的期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一款仿制自以色列“Hermes-900”无人机的改进型号,Drishti-10在研制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

虽然印度从以色列获得了部分技术转让,但在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方面却难以跟上,无人机的核心技术,如复合材料,航电系统,通信链路等,对研发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

稍有偏差都可能带来致命风险,一位参与过Drishti-10研制的工程师无奈地表示,团队在很多关键环节上都深感力不从心。

其实“Drishti-10”在试飞中频频出状况,燃料系统,电力系统,飞控系统等多个部件都曾出现故障,致使研发进程一再推迟。

即便如此,印度官方仍对外宣称Drishti-10性能优越,前景光明,计划大规模列装空军和陆军,直到这次惊天动地的坠机事故。

人们才开始质疑,一款明显还不成熟的无人机,真的能担负起印度的“无人机梦”Drishti-10的坠毁地点位于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海域,机上无人员伤亡。

尽管印度官方对事故原因讳莫如深,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次事故暴露了Drishti-10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方面的诸多短板。

一款无人机的成功需要材料,机械,电子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而印度在很多领域都还缺乏深厚积累。

万物互联的时代,无人机已成为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明星”,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中脱颖而出,不仅研发出“彩虹”“翼龙”等优秀机型。

产品,市场全面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这其中凝结着中国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得益于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

急功近利埋下失败种子

我们知道“Drishti-10”项目从启动之初就备受关注,印度政府将其视为展示“印度制造”实力的窗口,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

这款无人机的研发经费高达28亿卢比,本身价值1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亿从研发团队的组建到零部件的采购,可谓倾注了印度航空工业的心血。

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种单纯追求“国产化率”的急躁情绪,无人机作为一种尖端武器装备,其研发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为例,从概念设计到首飞,前后经历了近20年时间,投入经费超过20亿美元。

印度的Drishti-10想要复制这样的成功之路,却让人心存疑虑,Drishti-10的研制过程,暴露出印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严重不足。

当然一个国家的尖端武器装备,关键部件必须实现自主可控,但在现实中,完全割裂全球产业链,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以色列的“Hermes-900”无人机就大量采用了欧美的通用元器件,但并不影响其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而印度在关键技术上还难以完全自给自足。

却一味强调“国产化率”,无异于舍本逐末,此外,在Drishti-10的研制过程中,还存在盲目追赶中国的倾向。

因为中国无人机产业在国际市场异军突起,令印度倍感压力,急于在无人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印度自然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Drishti-10在总体设计,飞控系统等方面都借鉴了中国“彩虹”系列无人机,但在吸收消化方面却不够彻底,更谈不上再创新。

模仿可以作为学习的途径,但绝不是成功的全部,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起步造车时,虽然大量模仿美国车型,但同时更注重消化吸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比之下,印度在无人机领域的追赶之路,似乎更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

我们不难看出Drishti-10的失利绝非偶然,而是印度在无人机发展道路上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从更深层次看,这反映出印度在国防科技领域,着功近利,单纯追求面子工程的倾向。

对一个大国而言,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接力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重视顶层设计,也要脚踏实地。

既要勇于创新,也要善于借鉴,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

坠机事故无疑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巨大震动,作为印度航空工业的明星项目,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不少民众将其视为印度挑战中国制造的利器。

所以印度要真正实现无人机产业的振兴,首先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全球视野,与其困于一时的面子工程,不如放眼全球,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印度完全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掌握无人机的核心技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印度还需要在科技政策方面有所突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客观而言,中印虽存在诸多分歧,但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在无人机技术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完全可以为印度提供切实帮助。

中印在无人机乃至更多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全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结语

坠毁绝非终点,而只是印度无人机发展征程上的一个驿站,如果能从中汲取智慧,未来依然可期,关键是要树立必胜信念。

无人机强国的道路上,印度还需要经受更多考验,还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策略得当,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参考资料

印度斯坦时报2025年1月14日报道

0 阅读:20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