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
在2025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
10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布
成为全球科技界瞩目的焦点
其中4项由昌平区企业、高校
科研机构参与的科技成果入选
这一突出表现不仅彰显了昌平区作为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战略地位
更凸显了昌平在生命科学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近年来
昌平区通过优化创新生态
集聚高端资源、促进成果转化
已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
强劲态势
成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关键支撑
01
解读人类基因组的“超清显微镜”

人类基因组共有30亿个碱基,但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长期以来困扰科学界的难题。其中,破译人类基因组的关键,在于解析转录因子的定位与结合机制。
2024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带领的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FOODIE”这项突破性成果。这项技术犹如为功能基因组解码安装了一台“超清显微镜”,首次达成单细胞和单分子精度的转录因子印记检测,实现了对人类细胞转录因子图谱的低成本、系统性绘制,被国际同行誉为“变革性”突破。
目前,昌平国家实验室正利用FOODIE技术揭示人类发育过程及退行性疾病中转录因子的关键调控机制,为疾病筛查和干预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支撑。可以预见,随着FOODIE技术在未来绘制更全面的人类转录因子调控图谱,科研人员解析复杂生命机制、探索疾病病因的能力将大幅提升。
02
“细胞工厂”产能提升
助力工业原材料生产

合成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物质制造技术,是推动新一代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主力军,它能让细胞变成“超级工厂”,按需求产出各种特定物质用来进一步加工。
在北京化工大学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与昌平区共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校长谭天伟的团队在生物法己二酸制备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己二酸的生物合成新途径,产物的理论得率达87%,较现有路径提高32%。同时随着该技术不断成熟,“细胞工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从30毫升的发酵瓶扩展至3升的发酵罐,今年将有望搬进足有1吨容量的中试大罐。
己二酸是制备的尼龙材料的重要物质原料,由其制备的优质工程塑料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高铁等装备的生产,也能制作冲锋衣、速干服等服装。通过生物法制备己二酸,不仅原材料可以再生,生产过程也更加清洁高效,有助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03
基因治疗技术
为失明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中国有700多万一级盲或者全盲的失明人群,其中接近70万患者属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引起的视觉丧失。这些患者的视网膜发生病变。感光细胞无法正常接收光信号,但向大脑传递视觉信息的神经元依然完好,只要能修复受损的感光细胞,就有治愈失明的可能。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团队长年从事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在光遗传学方面有多项研究成果。2024年,由罗敏敏教授创立的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GA001眼用注射液,运用“基于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将一种基因载体注射进患者的眼球;这些基因可以持续不断地表达为新型光敏蛋白,代替受损的感光细胞,手术过程不到半小时,就可以让患者重见光明。
截至目前,这项技术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帮助9例受试者改善视力。今年这款新药将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3-5年内成为上市产品销售,为广大失明患者带来复明希望。
04
更快、更准、更智能!
AI赋能生物制药新成绩

当前,生物制药行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深刻变革,AI技术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健康管理等领域均已投入应用,在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降低成本等方面提供了强大助力。
昌平实验室高毅勤团队深耕AI+生物制药领域。开发RASP、GRASP、ColabDock等一系列AI模型和框架,实现对多种实验信息和AI结构预测模型的整合,将AI模型应用于加速实验解析,将蛋白复合物预测精度提高了18%。同时,团队开发的DSDP(Deep Site and Docking Pose)方法结合AI与传统算法,将蛋白-小分子药物的对接速度提高至传统方法的十几到上百倍。大幅加速药物虚拟筛选。
该成果推动了AI计算与实验技术的协同迭代,为疫苗和抗体研发、靶点发现及药物设计提供了高效工具,并有望通过AI赋能成药性预测降低药物开发后期失败率,形成“干-湿实验”闭环的创新研发模式,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创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