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的USB接口,为何曾被手机们普遍排斥

三易生活 2025-02-05 20:17:13

如果你经常关注我们三易生活的内容可能会知道,除了新品评测、技术分析,以及关注行业热点话题之外,我们还做了不少“考古”性质的内容。这些文章大多数将关注点放在了安卓、iOS诞生之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特别是2000年到2008年期间,曾经“百花齐放”,但如今却鲜有人知的早期国内智能手机以及相关操作系统的历史探索上。

为了能更深入地揭秘这段的历史,我们收集了不少这期间难得一见的国产智能手机产品。在这些设备的收集过程中,除了有些机型时隔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价格依然“恐怖”之外,我们所遇到的另一个困难,就是这些机型堪称五花八门的充电接口设计。

比如,可以看到这样的接口

还有这种接口

其实,关于这些老手机上千奇百怪的充电接口,我们此前也曾做过一些简单的解析。比如我们就曾发现,像NEC、恒基伟业、波导、海尔等,这几个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品牌,在当时的产品上却使用了完全一样、非常规的充电口。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早期许多国产手机厂商依靠引进海外成熟设计“或贴牌、或魔改”,来在自家产品上使用的特殊历史阶段。

三星的20pin接口,大家可以猜猜这是哪款手机

但除此之外,在我们将视野放到彼时整个手机市场就进一步发现,使用奇特接口的并不只有这些实力相对弱一点的手机厂商。哪怕是彼时如日中天的三星、诺基亚、LG,包括当时堪称国产自主智能手机“扛把子”的TCL和联想旗下手机的身上,也找不到如今大家已习以为常的USB接口。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是USB接口出现太晚吗?似乎并非如此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是因为这些手机都太早,那时候USB接口还没出。

然而,实际上USB接口的标准早在1994年年底就已制定完成,而我们迄今为止考据过的最早移动设备实机则出现于1999年,绝大多数的“早期国产智能手机”都是在2002年到2008年这一时间段。在这段时间,USB接口早已在PC上普及,所以手机厂商根本不可能对它不熟悉。

换句话说,这也说明彼时的手机之所以不使用USB接口,反而更可能是因为当时的USB接口“并不适配”它们的某些功能或设计。

在进一步探究了我们手头,以及同期行业中的更多早期机型后,我们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从接口的物理形态设计来看,早期的这些手机不仅普遍使用了比USB接口(准确来说是miniUSB或microUSB)更扁更宽的造型,而且其中许多搭载的接口都带有卡扣式的锁止机构。也就是说,在拔出手机的数据线时,往往还需要先按下接口上的卡扣、然后才能进行操作,强行拔除不仅困难,而且大概率会造成接口的损坏。

波导“多易随”E858智能手机,以及它的模块化摄像头

纵观同期的手机功能设计便不难发现,这些刚刚步入“多媒体时代”的机型,不只是才开始配备彩色屏幕和智能化系统。同时或是由于整机集成度还不高、或是出于建设“自有生态”的需求,因此它们往往将不少功能都设计成了模块化的配件。从音箱、游戏手柄到摄像头,都会通过这些位于机身底部的接口与手机进行连接。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比起轻轻一拔就能脱开的USB接口,带有锁止机构的异型接口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就要可靠得多。

厂商的“自研”接口,大多也兼容USB

其次,虽然前面我们已经提及,早期很多手机都“不使用”USB接口,但这句话本身其实是有那么一点点歧义的。因为这些手机上的扁平接口虽然确实不是USB,但它们的接口触点定义几乎都兼容、或者说包含了USB接口的功能。

某品牌手机18pin“自研接口”的针脚定义,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USB功能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大家可以理解为这些手机其实都“使用了”USB接口,只不过相关厂商或许是觉得标准USB接口功能太简单,所以自行设计了更复杂的复合接口,融入了USB的数据传输、音频信号输出、视频信号输出、充电,以及额外的触点,甚至是并口硬件扩展通信功能在内。

从这款多口数据线就可以看出,其实很多厂商的自研接口都带有USB定义

关于这一点,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很基础的电气知识。那就是对于任何一个数据接口而言,它的总传输带宽基本都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其数据总线的时钟频率,二就是接口的针脚数量。

这是一款极为少见的“三合一”掌上设备,大家可以猜猜它究竟是谁

说得再直白一点,是因为早期的手机性能普遍不高,接口的总线频率自然也就没多快,所以要想在有限的传输效率下增大接口的总带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增加接口的金手指,通过物理方式来增加同时传输的信号数量。于是表现在当时的手机接口设计上,就变成了厂商“自研”、各种虽然包含了USB功能,但造型更宽、触点更多的接口。

最后,复杂的接口设计也有“情怀”因素

众所周知,最早的手持式移动电话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并且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都一直维持着巨大的体型,因此也得到了“大哥大”这个别名。

正因如此,对于这些最早的巨大的手机来说,无论是从产品使用便利的角度、还是彰显其“身份”的角度而言,它们基本都采用了被后世称之为“座充”的充电设计。也就是使用一个带有充电触点的底座,然后将手机摆放在上面进行充电,这样既起到了方便拿取的效果,也比现在大家熟悉的数据线充电更能“展示”其显眼的存在感。

很显然,当时间来到本世纪初,虽然手机的体型已经比“大哥大”显著缩小,但“座充”所代表的那种审美情趣,依然在许多高端产品上得到了延续。

可问题就在于,如何确保手机与座充之间的电路连接呢?最早期的大哥大普遍选择在机身底部设计裸露的触点。但一方面它很容易被腐蚀、损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哥大”足够重,所以才能确保“压”在座充上的时候,充电触点之间可以接触良好。

但很显然,2000年之后的手机已经不太可能继续沿用这样的设计,所以它们就得用充电接口来负责与“座充”之间的通信。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接口本身的物理强度。毕竟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底部的充电接口就相当于承担了“座充”与机身之间的连接、固定和承托作用。

然而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当时流行的miniUSB、mcroUSB,还是现在的USB Type-A、Type-C接口,它们的尺寸都普遍偏小,要作为支撑和固定整个机身的“支柱”,很显然就会存在着耐用性方面的巨大隐患。

有意思的是,所谓的“座充”设计,如今其实也演变成了现在的无线充电器。但它们与手机之间自然不再需要靠任何“接口”来进行物理连接,因此从侧面也证明了USB接口作为手机座充支撑结构的不可靠性。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4 阅读:1738
评论列表
  • 2025-02-06 14:35

    所有usb外设都需要usb协议的适配芯片,当时芯片不便宜,而且集成度不高芯片比较大,所以不如自己定一个接口类型不需要芯片直接接外设。现在适配芯片非常便宜,根据功能不同才几分钱至几毛钱,最小的不到2平方毫米,很容易加到外设里,再加上协会推动,所以现在容易普及了。

  • 2025-02-06 19:33

    要不是欧美法律统一标准,充电口五花八门还得至少十五年。

    用户10xxx72 回复:
    想多了,手机品牌化后慢慢的接口标准就会减少,山寨机时代手机千奇百怪,各种设计都能找到受众,喜欢那个手机也只能接受它的接口,智能机一出来,屏幕往大型化方面发展,形状也越来越固定,留给厂家玩花活的地方就少了,最后只能搞军备竞赛比性能,反过来也助推了规模化标准化,最后剩下几个寡头手机厂。简单点说就是大屏化造成规模化标准化让接口标准越来越少
  • 2025-02-06 08:59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是USB接口出现太晚吗?似乎并非如此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是因为这些手机都太早,那时候USB接口还没出.

  • 2025-02-06 12:00

    USB-C已提一统江湖了[笑着哭]

  • 2025-02-06 17:50

    当年的手机连接电脑简直要命啊

    无法判定 回复:
    是啊。不同的手机要下载不同的驱动器。。还她妈不一定连得上[哭哭]
  • 2025-02-07 00:30

    因为那时候华为没做手机,所以没有华为接口

三易生活

简介:专注IT,最快最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