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史话|晋文公在何处烧的绵山?

旅行者说车吖 2025-04-05 17:58:46

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系中国传统廿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而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乙位的时候,就是清明。故《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气象晴朗、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就是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里,清明又是与上巳节(三月初三)、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寒衣节(十月初一)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鬼节。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清明节祭祀的来历跟晋文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秋时期,晋献公征伐骊戎,骊戎溃败,遂将骊姬进献给晋献公。骊姬诞下奚齐之后,为使奚齐承袭王位,竟阴谋设计令太子申生与晋献公反目成仇。太子申生自尽之后,公子重耳为躲避灾祸,开启了长达十九载的流亡岁月。一路之上,公子重耳历经世间诸多的艰难困苦,其间遭遇了不计其数的艰难险阻与挫折磨难。然而,在他最为困厄的时刻,始终有若干忠心不二的臣子伴随其左右,当中尤以介子推最为显著。

有一次,公子重耳于流亡途中陷入粮绝食尽、饥馁难耐的困境,介子推毅然从自己的大腿割下一块肉,以供其充饥。其后,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鼎力扶持下,驱走了晋怀公,正式登上国君之位,此即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之后,在论功行赏之际,竟将介子推遗忘。介子推深感心灰意冷,遂携母归隐于绵山。晋文公为邀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从,最终与其母亲一同被焚于山中。

晋文公深感愧疚和懊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清明节祭祀的传统也由此传承下来。

绵山,因介子推携母隐居于此且最终被焚故而又被称作介山,坐落于今天的介休市。但熟知晋国历史的读者都皆晓,晋文公时期,晋国国力虽渐趋强盛,然而依旧盘踞于当今的晋南地区。而霍山以北的广袤地域为狄人所占据,并非晋国辖属之地。介休的绵山处于霍山以北,介子推又怎会前往异国他乡隐居,晋文公亦不可能率领军队在狄人的地盘上放火烧山。故而言之,即便晋文公火烧绵山确为史实,所烧的绵山也绝非今日介休的绵山。

那么,晋文公火烧的绵山在何呢?

《左传》中有“晋侯蒐于绵上以治兵”和“赵简子迎宋乐祁饮之酒于绵山”的记载。乐祁为宋国大夫,曾多次代表宋国与诸侯会盟。乐祁访问晋国时,曾与赵简子于绵山私自饮酒。故而,明末大儒顾炎武认为,乐祁自宋赴晋,不会走河西介休这条道路。赵简子与乐祁私自饮酒,也不大可能前往介休的绵山,而应当是曲沃附近的一座山。而在翼城县西亦有一座绵山,称作小绵山,介子推隐居于此,更符合历史史实。

0 阅读:1

旅行者说车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