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萝卜、白菜是中国人传统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以至于有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样的俗语,而对于正在减肥,或是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来说,这两种蔬菜都是非常好的食材,对健康很有帮助。
白菜

白菜,古时叫菘,属于十字花科类蔬菜,是中国人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特别是在北方,大家都一到秋冬,就会囤积很多白菜,作为过冬的主要食材,在东北,还会把白菜腌制成一缸缸的酸菜。
现在秋冬季的时鲜蔬菜很丰富,但大家的这种习俗仍然保留着,可见大家对白菜的依赖和喜爱。

白菜虽然常见,但在营养价值上,却并不普通。
大白菜95%都是水分,热量低,升糖指数较低,适合糖尿病、高血脂、减重人群、有水肿问题的朋友食用,还可以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同时因为水分高,又富含维生素C,有益于帮助尿酸排泄,适合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食用。
白菜中还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C、B族维生素、钾、钙、镁等营养物质,具有润肠通便、抗衰老等功效。经过炖煮后的白菜有助于消化,也非常适合肠胃功能低下的人食用。

白菜中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成分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凉拌、炒、做汤等烹饪方式都是有效控糖的吃法。
白萝卜

萝卜同样是中国人日常餐桌上的一种常见食材。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萝卜的营养价值,“十月萝卜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上市,郎中下市”等俗语,都反映了对萝卜营养价值的认可。

萝卜同样具有高水分、低热量的特点。萝卜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萝卜中的芥子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另外,萝卜吃起来有一定的辛辣感,这种辛辣本身就有刺激肠胃,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
萝卜中的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脂肪,使之得到充分的吸收。
在吃法上,中国人常用的熬煮等烹饪方式,会造成萝卜里大量营养元素的流失,生吃是更营养的一种说法,但老年人和消化功能较差的人要少吃。

另外,白萝卜顶部3-5厘米处维生素C含量最高,烹饪宜切丝、条、快速烹饪,防止维生素C被大量破坏。白萝卜中段到尾段含有的淀粉酶和芥子油较丰富,削皮生吃是替代水果的上选。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白萝卜里含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餐后血糖,防止便秘,凉拌和炖汤都是比较有效的控糖吃法。

萝卜和白菜虽然都营养价值丰富,但也不能总吃,每次食用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蔬菜的摄入量在300—500克之间。
对于正在减肥的人或糖尿病患者来说,吃饭时可以先吃白菜、萝卜这类蔬菜,含水量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避免吃太多主食,也能够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时间,延缓餐后血糖的骤升。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