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子:看到儿媳敢怼婆婆,才知刘淑霞这个小姑子惹了多大祸

陌陌晨菲 2023-02-12 11:01:17

文 / 陌陌晨菲

在那人和偷偷把明中带去大城市看病,又在车站差点让明中被人拐走后,她依然不觉后怕,这件事依然没有给那人和提一个醒,她又找来神婆,用滚烫的鸡蛋去烫明中的下身,知道了整件事情原委的刘淑霞,对自己的妈妈忍无可忍:

妈,我知道你心里着急,但你不能这样,上次你背着我们带明中去火车站,就差点把明中给弄丢了,这次你又拿这鸡蛋烫孩子,你是不是想杀死明中啊你?

这就是那人和离家出走,要回到儿子家的原因,并不是像她自己说的,怕儿子、儿媳有意见,那人和是觉得自己在这里受了天大的委屈,觉得女儿不应该骂她,觉得自己一片好心被人当成了驴肝肺。

可是那人和根本不知道,原本车站事件,刘淑霞是不打算说出来的,毕竟那是自己的妈妈,即使做错了,但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明中,说出来了只会让王宪平对那人和更有意见,这是刘淑霞不愿意看到的。

那人和更加不知道,幸好这是自己的女儿,幸好这是自己的外孙,否则换作儿媳,换作是自己的亲孙,儿媳恐怕发飙得更加厉害吧,那人和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的严重性,她也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老人的职责范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王宪平要接那人和回来,要跟她道歉时,作为女儿的刘淑霞反而是这样说的:

反正我不道歉,又不是我做错了,你说她拿那么烫的鸡蛋烫明中,那能治病吗?再把孩子给烫坏了,净信那些歪门邪道的。

其实,刘淑霞也明白自己的妈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的,强势又不听人劝,封建又总爱做主,作为女儿,和那人和生活在一起,也是矛盾频发的,只不过那个是自己的妈妈,和自己是有着血缘的,自己可以宽容,可以理解,那刘淑霞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一下自己的嫂子呢?嫂子并不是那人和的女儿,她并不是一定要有那一份宽容和理解的,那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有意见有矛盾不是也很正常吗?为什么在妈妈与嫂子的矛盾路上,刘淑霞不是扮演化解的那一个,而是激化的那一个呢?

带走妈妈。

先来看看刘淑霞,在那人和带明中去卫生院看病时,卫生院里的一个医生曾经和王宪平是当兵时同一个连的,这个医生对着那人和是这样夸赞刘淑霞的:

要说我嫂子是真优秀啊,刚来连队那会儿,我们都看傻眼了,那叫一个漂亮,我们连长真是好福气呀。

那人和听了后是相当高兴,刘淑霞是她的骄傲,她自己也忍不住称赞自己女儿:

当初他们刚结婚的时候啊,你们连长还当着官,在部队,那不行啊,这个淑霞就跟他说了,说结婚可以,但是我得跟我妈过,我得带着我妈,我妈一个人,我不能让她自己在那儿。

我不放心,结果你们连长说,我一定好好孝顺她,人家说完,转业了。

一个军官爱上了自己,并且爱屋及乌,接受了自己的妈妈,这是刘淑霞的本事,她就这样把自己的妈妈带走了。

可是,在刘淑霞和王宪平结婚前,刘淑霞的哥哥刘淑全已经结婚了,或许还已经生了儿子,这个从刘淑全的儿子比明中大就可以看出,而刘淑霞这时候把妈妈带走真的合适吗?她有没有问过哥哥的意见,有没有尊重过嫂子的意见?因为那时候,也是哥哥嫂子需要老人带孙的时候。

我想,刘淑霞应该是没有这样做的,她或许跟哥哥说过这件事,但没有问过嫂子的意见,否则,在那人和回到儿子家时,儿媳秀珍怎么会理直气壮,口口声声说着那人和伺候了女儿一大家子?

如果说刘淑霞带走那人和,是担心她受苦,受嫂子气的话,那难道那人和去到刘淑霞家是享福的吗?

要知道,王宪平自小父母早逝,弟弟王宪安是王宪平一手拉扯大的,刘淑霞嫁给王宪平是没有公婆的,也就意味着他们以后的孩子需要自己带,细思极恐,这或许也是刘淑霞要带走妈妈的原因之一,也是王宪平接受的原因之一,从此,那人和就伺候起了这一家子。

自己的妈妈给自己带孩子就是应该的,给嫂子带孩子就是受苦的,帮自己煮饭煮菜就是应该的,帮嫂子煮饭煮菜就是受气的?难道那人和伺候刘淑霞一家要比伺候刘淑全一家轻松了吗?

并不。刘淑霞一家算上王宪安是一家五口,而刘淑全仅仅是一家三口,不是受苦,也不是受气,只是人心自私而已,刘淑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给妈妈和嫂子制造了更大的矛盾。

不来往。

在那人和离家后,刘淑霞和王宪平的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一团麻乱中,王宪平试探着担心那人和会不会在哥哥家住得不习惯,刘淑霞一句话直接撕开了自己和嫂子的关系:

我哥还行,关键是我嫂子那人,你知道这么多年,为啥我不跟他们来往了吧?

因为嫂子让自己妈妈受苦了,因为嫂子让妈妈受气了,所以刘淑霞不和嫂子来往了,表面上是替自己的妈妈出气,要给嫂子一点颜色看,可是实际呢?刘淑霞有没有想过,自己带走妈妈那么多年,嫂子独自带小孩,不能上班,那嫂子有没有怨恨?

再说刘淑霞的不来往,简直是最愚蠢的做法,她不跟哥哥嫂子来往,传递给嫂子的信息就是对嫂子有意见,可是那又怎么样?嫂子需要看你刘淑霞的脸色过活吗?

相反,刘淑霞对嫂子有意见,嫂子就会对那人和有意见,刘淑霞对嫂子好,嫂子也会对那人和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再从长远来说,难道那人和一辈子都不会回儿子家吗?等到那一天,嫂子对她好得起来吗?看到那人和回到儿子家后,儿媳敢理直气壮怼她就知道了。

刘淑霞根本不能感同身受,在那人和与嫂子发生矛盾时,她最错误的做法就是选择了和那人和站在了一起,去对付嫂子,让矛盾更加激烈,而且还长期不与哥嫂来往,简直错上加错。

其实反过来,如果在那人和与嫂子发生矛盾时,刘淑霞能够在安慰妈妈的同时能够多替嫂子说一些好话,比如像她哥哥说的一样,嫂子这个人不嫌弃咱家穷啊,一心一意跟着哥哥过日子啊,对哥哥对孩子都好啊,说实话,妈妈都是会听女儿话的,刘淑霞只要这样说了,那人和对嫂子的意见就会逐渐减少,而嫂子也会喜欢刘淑霞这个小姑子。

可惜刘淑霞做的每一件事,都彻底激化了妈妈和嫂子的关系,使她们的婆媳关系更加紧张,也使自己彻底成为了一个不讨喜的小姑子。

拎不清。

在王宪平带着明中来到刘淑全家时,他正看到秀珍和那人和吵架,王宪平不问缘由,劈头就对着刘淑全这样说:

大哥,这是我最后一天叫你大哥,你说你一个大老爷们儿,连自己妈都保护不了,你算男人吗?

王宪平根本不知道,他只看到了秀珍骂那人和,他没看到那人和是怎么对秀珍的,在王宪平来之前,那人和是这样教孙子的:

柱子,将来你长大了呀,得娶媳妇儿,可一定要找那爱干净的,利利索索的,能洗衣服,能做饭,千万别找像你妈这样的。

满嘴都是对儿媳的嫌弃,并且把这种嫌弃传递给孙子,让孙子嫌弃他妈妈,这样的老人是何其拎不清,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挑起家庭矛盾,所以当秀珍听到那人和这样说时,又怎么会不生气,不争吵?

再看看王宪平对刘淑全说的,他责怪刘淑全没有保护好自己妈,王宪平到底知不知道,在这个家里,最需要保护的是谁?是秀珍和孩子,是秀珍和刘淑全的夫妻感情,难道让刘淑全为了妈妈骂秀珍,为了妈妈让秀珍和孩子离开吗,让刘淑全和妈妈两个过吗,这是王宪平,刘淑霞想看到的吗?是那人和想看到的吗?

那人和不止一次责怪自己的儿子窝囊,怂,被老婆欺负,被老婆骑在头上,可是为什么她责骂了儿子那么多次,刘淑全都没有骂秀珍一句呢?

因为刘淑全并不傻,他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那人和不在的那几年,是秀珍和儿子一直陪着他,他和秀珍过得很好,秀珍踏实,不嫌弃他穷,在刘淑全的心里,秀珍对他和儿子都是很好的,在夫妻关系里,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无所谓对错,别人更加无权置喙,这就是那人和拎不清的地方,也是王宪平,刘淑霞拎不清的地方。

1 阅读:232

陌陌晨菲

简介:80后自由写作者,喜欢读书,喜欢行走,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