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裔美国使节骆家辉,曾极力遏制我国,离任后却来我国谋利!

端燃史料 2025-01-08 19:19:50

在美国政坛中,很少看到亚裔面孔。

然而在1996年,骆家辉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州长。

本以为他会念着华裔的身份,对中国提供帮助,但他却有着一颗为他国效劳的心。

在我国与美国发生矛盾时,骆家辉却疯狂为美国加油。

甚至扬言这辈子都不回中国的!

没想到在美国卸任后,居然又想回到国内捞钱!

他究竟是抱何居心?

骆家辉

骆家辉出生于1950年的西雅图,他的祖父骆世泽在清朝末年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谋生。

初到异国他乡,骆世泽只能做些打杂、仆人等简单体力工作。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积攒了一些钱财,学会了基本的英语交流。

并最终将全家人接到了美国定居。

到了骆家辉父亲那一代,家庭条件有所改善。

但仍然只能靠开餐馆维持生计,在充满歧视的美国社会中艰难生存。

骆家辉从小就感受到了作为少数族裔的困境。

在学校里,尽管他成绩优异,说着流利的英语。

却仍然常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甚至老师也会对他有所偏见。

目睹父母在餐馆中被美国人欺负的场景,更让年幼的骆家辉在心中暗暗发誓。

一定要出人头地,改变家族的命运。

这种强烈的上进心驱使着骆家辉努力学习,最终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耶鲁大学政治学专业。

随后又在波士顿大学法学院深造。

踏入政坛后,骆家辉作为华裔想要在美国政界站稳脚跟并非易事。

从华盛顿州检察院助理做起,骆家辉凭借专业能力和高情商。

一步步晋升至副检察长、华盛顿州金县县长等职位。

在任内,骆家辉多次发布针对中国的高强度打压政策。

包括限制中国发展的关税措施,以及鼓励美企进入中国获取高额利润。

1996年,骆家辉成功当选美国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

这一突破性成就让许多华人为之振奋,认为骆家辉上任后会给在美华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各大华文媒体都以醒目的标题报道,认为这标志着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然而骆家辉在州长任内的一系列行为却让许多人大失所望。

要求对中国产品采取更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

特别是在1998年,当华盛顿州一些企业希望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时。

这些政策导致华盛顿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度陷入低谷,也让当初支持他的华人选民感到困惑和失望。

一位在西雅图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华裔商人无奈地表示:

我们原以为有了华裔州长,中美经贸往来会更顺畅,没想到情况反而更糟了。

打压我国

2009年,骆家辉被任命为奥巴马政府的商务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内阁成员。

上任伊始,骆家辉就展现出了强硬的对华态度。

他多次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涉及钢铁、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推动下,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多种钢铁产品征收高达35%的额外关税。

严重影响了中国钢铁出口企业的经营。

在骆家辉担任商务部长期间,他对华为的打压可以说是最为系统和激烈的。

2010年初,华为正计划参与美国多个州的电信网络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额高达数亿美元。

然而就在华为即将签订合同时,骆家辉突然介入。

在一次商务部内部会议上,骆家辉语气严厉地表示: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来自中国的电信设备,特别是华为这样的企业。

随后,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进一步声称:

华为的设备可能被植入后门程序,这对美国的网络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然而当媒体要求他提供具体证据时,骆家辉却始终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明材料。

尽管如此,在他的极力游说下,美国国会最终否决了华为参与这些项目的资格。

这一决定给华为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仅在2010年,华为就因此失去了价值约6亿美元的潜在订单。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开始效仿美国,对华为的设备采取限制措施。

他在一份给国会的报告中建议:

应该限制向中国出口关键技术组件,防止这些技术被复制或滥用。

这种论调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为美国的技术封锁寻找借口。

骆家辉的这些言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质疑。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的一位专家指出:

技术创新应该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而不是靠行政手段打压竞争对手。

就连美国国内的一些科技企业也对这种做法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的正常发展秩序。

2011年,骆家辉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这一职位本应是架起中美两国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但骆家辉的表现却让许多人失望。

他在处理外交议题时往往展现出一种较为严厉的态度。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南海问题以及网络安全等敏感领域直言中国存在问题。

在多个公开场合,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美国对这些问题的关切。

这种直率的态度常常引起中方的不满。

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骆家辉还做出了一些引发争议的举动。

他在美国大使馆内安装了PM2.5检测设备,并多次公开发布空气质量数据。

这一行为被许多人解读为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批评,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后来有相关人员澄清,骆家辉公开的数据是经过私自修改的。

回国捞金

2013年骆家辉向美国政府提出辞职,次年正式卸任美国驻华大使一职。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曾经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的前美国官员。

在卸任后却选择回到中国寻求商业机会。

他利用自己前美国商务部长和驻华大使的身份,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付费演讲和商业论坛。

这些活动的入场费往往高达数万元,主要面向商界领袖和企业决策者。

骆家辉在演讲中分享自己的商业经验和见解,试图重塑自己的形象。

骆家辉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许多人认为,他这是在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谋取私利。

更有甚者指出,骆家辉在任职期间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如今却又来中国寻求商机,这种行为显得极为虚伪和机会主义。

尽管骆家辉试图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发布一些与中国有关的积极信息。

如参与慈善活动、环保项目等,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骆家辉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海外华人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的故事折射出一些海外华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价值观冲突和道德困境。

如何在维护所在国利益和尊重祖籍国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许多海外华人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结

骆家辉的案例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国家利益等议题变得愈发复杂。我们需要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同时也要警惕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原则的行为。无论身在何处,保持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尊重和认同,才是海外华人应该坚守的底线。

1 阅读:108

端燃史料

简介:崔文博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