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下)

元绿说健康 2025-04-08 00:03:12

刘渡舟: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下)

五、 少阴病的提纲证

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吴崑认为少阴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若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故少阴而主枢。

病至少阴,阴阳两伤。若验之于脉,阳虚则脉微,阴虚则脉细,阴阳俱虚,故脉来微细;若验之于证,则因阳光不振,而阴霾用事,故神疲多寐而又不能熟睡,表现为精神昏沉不振的“但欲寐”状态。所以,少阴病的提纲证,是“脉微细、但欲寐也”。

尤在泾说:“经脉阳浅而阴深,阳大而阴小。邪传少阴,则脉之浮者转为微,大者转为细也。又多阳者多寤,多阴者多寐。邪传少阴则目不瞑者,转而为但欲寐也。夫少阴者,三阴之枢也,阳于是乎入,而阴于是乎出,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脏,而其为病,实惟少阴为然。而少阴之为病,亦非独脉微细、但欲寐二证。仲景特举此者,以为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尤氏对少阴的提纲脉证作了详明的分析,他的“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的提法确有其临床的意义。据我所知,无论何证何病,以及何时何地,凡见到脉微而细与但欲寐的病情出现,便应考虑少阴阳虚阴盛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而使治疗有所游疑。

曾治过一位姓唐的老人,年逾古稀,冬月患外感,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前后共进六丸,即觉精神甚疲,手足发凉。其子请我为之诊治。持脉未久,发现病人侧头欲睡,脉不浮反沉,舌淡嫩苔白。我当即告诉病家,此证属少阴伤寒,肾阳已虚,如再进凉药恐生叵测,而治当急温,以回肾阳为务,予四逆汤而愈。

从此例可以看出,“但欲寐”一证,对少阴病讲确是极为重要的。至于“脉微细”的微脉是以脉来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依稀指下为特点。而细则纤细如丝而且小,它反映了心肾阳气虚衰,鼓动乏力的表现。

柯韵伯说:“五经提纲皆是邪气盛则实,惟少阴提纲是指正气夺则虚。”由是观之,凡邪气如不伤及少阴根本时,则不会出现微细之脉的。为此,在临床无论何病、何证,凡切到微细之脉时,便应考虑阳气虚衰的少阴为病,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温治疗实为当务之急。

六、 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厥阴谓阴之极尽,吴琨认为它能“受纳绝阴之气”,故厥阴主阖。

柯韵伯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肝内,则厥阴热证,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要知少阴、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出于表为少阳。”

以上柯氏说出了厥阴热证的一面,然厥阴为病而又不纯属热证。这是由于厥阴处在阴尽阳生的转化阶段,因而有寒热错杂的证情出现。所以,厥阴病提纲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寒热混淆的证候。

对厥阴病提纲证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蛔俱出,故食则吐蛔也。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寒、热、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病说成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况且中医学是以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最末一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意思在内的。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地步。然而,事物至“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叫“物穷必变”。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阴阳学说的系统性。

为此,我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极时,也就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相反地由衰转复。由于阳气一直处于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时,则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反映在症状上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证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但此时的厥阴之寒,犹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的寒证出现。由此而论,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不化。所以,这个病是肝胆热而脾胃寒,从而构成了厥阴为病的特点。

厥阴病既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可靠。对厥阴病来说,也只有通过治疗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其认识是否正确。比如:像成无己那样把厥阴病的提纲证认为是热证。那么,只有用寒凉药去进行治疗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钱塘二张的老师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汤所能治乎?”张氏以善治伤寒而闻名于世,所以他的话确是临床经验之谈。如果像钱天来那样,把本证误认为阴寒为主,把上热解为下寒引动阴火上冲所致,认为是真寒假热之证,单纯用姜、附扶阳救逆之法治之,则必助其阳热,灼耗阴液而使消渴、气冲之证更加剧烈,甚或动其肝血,发生吐衄之变。

由此可知,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证,不能像太阳之汗、阳明之下以及太阴、少阴之温补那样简单,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两治方为得法。

由是而言,厥阴病的提纲证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热证和饥而不欲食、食则作吐,或吐蛔与下利的寒证杂糅出现而为其证候特点。临证时抓住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症则知病发厥阴而无可复疑。

张卿子说的“舌尽红赤、厥冷脉微”,乃是经验之谈,在辨证时大可借鉴。

厥阴病提纲证的说法很多,意见也不一致,故不揣肤浅,加以阐发,以冀临床有所遵循,而不失仲景原意为宗旨。

六经病的提纲证,乃是《伤寒论》全书之纲领。它把三百九十八条的大法微言,而一线相贯,都交织在六经提纲证上。因此,它不仅有指导临床辨证的意义,而且又有组织全文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学习《伤寒论》先从六经提纲证开始,对它应该有深刻的了解,更要结合临床去体会它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把六经的提纲证从理论到实践能紧紧掌握手中,则对辨证论治的方法,就有举一反三、迎刃而解的效用。

六经提纲证,文简义赅,虽寥寥数语,论证不多,却有颠扑不破之奥妙。故不揣简陋加以论述,谬误之处,请加指正。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1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