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功臣到谋反罪人,刘昉的跌宕人生

畅游史河 2025-02-17 17:20:38
北魏后裔,初入仕途

在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昉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出身北魏大族,父亲刘孟良担任大司农,在永熙三年(534 年),随孝武帝逃往关中投靠宇文泰,后任职东梁州刺史 ,刘昉也因此成为西魏功勋子弟。

建德元年(572 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立儿子宇文赟为太子,广纳功臣子弟入宫陪伴太子。刘昉凭借着家族的功勋,幸运地获得了这一机会,得以进入东宫,陪伴宇文赟。在这期间,刘昉充分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深知,要在这复杂的宫廷环境中崭露头角,就必须紧紧抓住太子这棵大树。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巧言令色和善于揣摩人心的本事,极力讨好宇文赟,逐渐成为太子身边的亲信。

宣政元年(578 年),宇文赟即位为帝,刘昉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机。由于他长期以来对宇文赟的悉心侍奉和迎合,深得皇帝的信任,官职也随之步步高升。从最初的普通侍从,逐渐晋升为大都督,又迁任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一同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在朝廷中开始崭露头角,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此时的刘昉,在北周的政治舞台上初露锋芒,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充满野心,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抉择,拥立杨坚

大象二年(580 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突然病重,生命垂危之际,他紧急召来刘昉和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试图安排后事。然而,病情严重的宇文赟已经无法言语,这使得原本严肃庄重的托孤场景陷入了混乱与迷茫。

此时,刘昉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微妙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政治机遇。他深知,年幼的宇文阐难以掌控复杂的朝政,而朝中各方势力正暗流涌动,一场权力的角逐即将展开。在这关键时刻,刘昉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 与内史上大夫郑译合谋,推举杨坚辅政。

杨坚,这位日后隋朝的开国皇帝,在当时就已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显赫的身份,在北周朝廷中崭露头角。他不仅是上柱国、随国公,更是皇太后杨丽华的父亲。刘昉与郑译认为,杨坚既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镇住局面,又与他们有着一定的交情,是辅政的理想人选。而且,他们希望通过拥立杨坚,来维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避免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宗室重臣回到京城后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

为了让杨坚顺利辅政,刘昉可谓煞费苦心。面对杨坚的假意推辞,刘昉直接而强硬地表示:“杨公要是能行,就答应。要是不行,那我就自己做了。” 这番话,既给了杨坚压力,也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在刘昉的坚持下,杨坚最终答应出任丞相,总揽朝政大权。

然而,他们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住在皇宫,护卫宇文阐左右,对杨坚的权力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铲除这一障碍,刘昉充分发挥了他的智谋和手段。他深知宇文赞喜好美色,于是精心挑选了几个美女献给宇文赞。宇文赞果然被这些美女所吸引,对刘昉也逐渐产生了信任。刘昉见时机成熟,便对宇文赞说:“大王是先帝之弟,众望所归。现在皇帝年幼,怎么能主持大事?如今先帝刚走,人心不稳,大王不如先回府上歇息。等待人心安定,再进宫当皇帝,才是万全之策。” 宇文赞见识平庸,没有识破刘昉的计谋,信以为真,便离开了皇宫回到自己的府邸。

就这样,刘昉成功地为杨坚扫除了一个重要的阻碍,使得杨坚能够更加顺利地掌控朝政。杨坚对刘昉的这一功劳铭记于心,他升任刘昉为大将军、黄国公,对刘昉和沛国公郑译更加信任。此后,刘昉和郑译成为北周显贵,出入有亲兵护卫,令百官畏惧,当时的人把他们并称 “黄沛”,说 “刘昉前面牵,郑译后面推” ,足见他们在当时的权势和影响力。

刘昉与郑译推举杨坚辅政,无疑是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决策不仅改变了北周的政治格局,也为杨坚日后篡周建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刘昉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和精心谋划,杨坚或许难以如此顺利地掌握大权,隋朝的建立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波折和挑战。

居功自傲,渐被疏远

刘昉协助杨坚掌控北周大权后,被杨坚委以重任,成为丞相府司马,一时权势滔天。起初,他还能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和忠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和财富逐渐腐蚀了他的内心。他开始居功自傲,认为自己是杨坚登上皇位的最大功臣,理应享受荣华富贵。于是,他大肆收受钱财,生活变得奢侈糜烂,富商大贾纷纷登门拜访,门槛都快被踏破 。

大象二年(580 年),相州总管尉迟迥因不满杨坚专权,举兵反叛,一时间,战火纷飞,局势危急。杨坚深知此次叛乱的严重性,他立即派遣韦孝宽率领大军前往讨伐。然而,韦孝宽手下的将领们却心怀顾虑,他们认为局势尚不明朗,胜负难以预料,因此无心全力平叛。杨坚对此忧心忡忡,他意识到必须派遣一位心腹之人前往监军,才能确保军队的忠诚和战斗力。

在杨坚心中,刘昉是他的亲信,也是他最为信任的人之一。于是,他满怀期待地对刘昉说:“如今局势危急,必须有心腹之人统领大军才行,你愿意前去监军吗?” 然而,刘昉却毫不犹豫地以自己不懂军事为由推辞了。他贪恋着京城的繁华和自己的安逸生活,不愿离开舒适的环境,去面对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杨坚又将目光投向了郑译,希望他能挺身而出,为朝廷分忧。但郑译也以各种理由推辞,不愿前往。

刘昉和郑译的拒绝让杨坚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他意识到,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共同谋划大业的这两位亲信,如今已经变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安危。从此,杨坚对他们的信任开始动摇,逐渐疏远了他们。

此后,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相继起兵反对杨坚,加入了尉迟迥的阵营。一时间,杨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日夜筹划,调兵遣将,废寝忘食。然而,刘昉却对此毫不在意,他依旧沉迷于酒色之中,整天吃喝玩乐,对丞相府的政务不管不顾。丞相府的事务因此越积越多,堆积如山,杨坚对刘昉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大定元年(581 年),杨坚强迫宇文阐禅让,正式建立了隋朝,改元开皇。刘昉虽然被封为柱国,又改封为舒国公,看似位高权重,但实际上已经被隋文帝杨坚彻底疏远,失去了实权,只能闲居在家,无所事事。曾经的辉煌和权势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刘昉从一个备受宠信的权臣,沦为了一个被冷落的边缘人物 。

心怀不满,谋反被杀

被隋文帝疏远后,刘昉心中的不满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他自认为是隋朝的开国元勋,为杨坚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却被如此冷落,心中实在难以平衡。这种不满情绪在他心中不断发酵,逐渐演变成了对隋文帝的怨恨。

开皇初年,天下大旱,京师地区连续发生饥荒。百姓们生活困苦,挣扎在温饱线上。隋文帝为了节省粮食,赈济灾民,颁布了禁酒令。然而,刘昉却对这一禁令置若罔闻,公然租赁店铺,让小妾出面卖酒,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全然不顾百姓的疾苦和朝廷的禁令。

治书侍御史梁毗看到刘昉的所作所为后,义愤填膺,立即上书弹劾刘昉。隋文帝虽然念及刘昉曾经的功劳,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此事无疑让隋文帝对刘昉更加失望和不满。刘昉也因此察觉到了隋文帝对他的态度,心中愈发不安。

此时,同样被隋文帝疏远的北周旧臣梁士彦和宇文忻也心怀不满。梁士彦是北周名将,在北周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北周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隋朝建立后,他却被隋文帝猜忌,逐渐失去了权力和地位。宇文忻同样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曾在战场上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但在隋朝却得不到重用,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怨恨 。

刘昉与梁士彦、宇文忻同病相怜,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发泄对隋文帝的不满,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对隋文帝的小团体。他们越聊越觉得彼此的遭遇不公,心中的怨恨也越来越深,最终,一个大胆而危险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生 —— 谋反。

他们秘密策划,企图推翻隋文帝的统治,夺取隋朝的政权。他们计划让梁士彦在蒲州起兵,宇文忻则在京城响应,刘昉负责在朝中接应,三人相互配合,试图一举颠覆隋朝。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步骤和策略,自以为万无一失。

然而,他们的计划却被梁士彦的外甥裴通无意中听到。裴通深知谋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旦成功,国家将陷入战乱,百姓将生灵涂炭;一旦失败,自己和家人也将受到牵连。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裴通最终决定向隋文帝告发他们的阴谋。

隋文帝得知此事后,震惊不已,同时也感到无比愤怒。他没有想到,自己曾经信任的大臣竟然会背叛他,企图谋反。为了将这场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隋文帝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他先是不动声色,故意装作不知道他们的阴谋,然后暗中派人收集证据。

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隋文帝于开皇六年(586 年),以谋反罪将刘昉、梁士彦、宇文忻等人逮捕。在朝堂之上,面对隋文帝的质问和出示的证据,刘昉等人无话可说,只能低头认罪。最终,他们被判处死刑,家产也被全部充公 。

曾经在北周和隋朝初期风光无限的刘昉,就这样因为自己的野心和不满,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警示,告诉人们权力和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被其吞噬,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

刘昉人生的启示

刘昉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他从一个备受宠信的开国功臣,最终沦为因谋反被杀的罪人,这一命运的转变令人唏嘘不已,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刘昉的经历警示我们,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应骄傲自满,更不能忘乎所以。在协助杨坚掌握大权后,刘昉本应继续保持谦逊和忠诚,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他却被权力和财富冲昏了头脑,居功自傲,贪图享乐,逐渐失去了自我约束和对他人的尊重。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声誉,也让杨坚对他失去了信任。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感恩和珍惜,不能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否则很容易陷入困境。

在君臣关系方面,刘昉的遭遇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封建王朝中,君臣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臣子的忠诚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懂得揣摩君主的心思,遵守君臣之间的规矩和礼仪。刘昉在帮助杨坚夺取政权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对杨坚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试图挑战皇权。他的行为触犯了君主的底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表明,在处理君臣关系时,臣子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忠诚于君主,同时也要尊重君主的权威,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引起君主猜忌和不满的行为。

此外,刘昉谋反的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欲望的可怕。当他被杨坚疏远后,心中的不满和怨恨逐渐转化为对权力的疯狂追求,最终走上了谋反的不归路。这警示我们,要正确对待权力和欲望,不能让它们成为我们心灵的枷锁。权力应该是为了实现更大的价值和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满足个人的私欲。如果我们被权力欲望蒙蔽了双眼,就会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选择,最终自食恶果。

刘昉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教训,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坚守正道,保持谦逊和忠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权力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避免重蹈刘昉的覆辙。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