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钱镠 形象)
钱镠晚年的时候,开始计划把吴越江山留给自己的儿子,可是他儿子很多,他也不确定要选哪一个做继承人,于是他就把他所有的儿子都召来,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说一说自己这些年来都立下过哪些功劳,以此来让他们公平竞争。
可是谁知道,钱镠的这些儿子们,他们是不争不抢,反而一直认为应该由兄弟中的钱元瓘来继位。
别说是五代十国,就是拉高历史视野,放到历史长河中,这一涉及到立储传位的事情,总是免不了大打出手,闹得腥风血雨,你死我活,但是吴越钱氏的家风门风决定了钱氏子弟的道德和素质上限,面对权力的诱惑,他们是不争不抢,主打一个温良恭俭让,以能力以德行服人。
诚然,在钱镠的诸子中,钱元瓘的表现一直都是最为亮眼的。
我们知道,钱镠执政的时候,吴越爆发过一场徐许之乱,就是他手底的将领徐绾和许再思发动的兵变,钱镠征讨徐许二人的时候,他非常担心会放虎归山,认为徐许二人要是投奔了宣州的田頵或者淮南杨行密,那就大事不妙了,所以钱镠当时就搞了个政治联姻,派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去找田頵和杨行密求亲,要娶他们家的女儿。
说是联姻,可是其实聪明人都知道,这就是去做质子。
杨行密啊,不是善类,他和钱镠的矛盾,那不是一天两天了,两人经常起摩擦,动不动就派兵打起来,杨行密因此而记恨钱镠,专门找了一条粗壮的锁链,然后在锁链上串上特制的大号铜钱,称之为“穿钱眼”,意思是顺着钱镠的眼睛穿过去,而钱镠也不甘示弱,每年都派人在吴越境内砍伐杨树,称之为“斫杨头”,意思是砍掉杨行密的头颅。
您想想,两家都闹到这个地步了,现在你派儿子去和亲,那真是太危险了。
去求亲杨行密,是钱镠的六子钱传璙去的,但是好在和钱传璙一起去的,还有钱镠麾下的名将顾全武,有老将保护世子,危险系数还低一点,宣州的田頵就有所不同,此人虽是杨行密麾下,但并不真心臣服,反而很有野心,久怀异志,一直图谋自立,这个人很不稳定,危险系数比杨行密还高,所以当钱镠把诸子叫来,问谁愿意去做田頵的女婿的时候,这些儿子们没有一个说话的,只有钱元瓘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去。
(杨行密 形象)
要知道,那一年的钱元瓘,不过才十六岁,真可谓不惧危险,英雄少年啊。
当然这趟去最终的结果是有惊无险,因为几年之后田頵叛乱,被杨行密给剿灭了,因此钱元瓘后来就回来了。
可以说,钱元瓘在关键时刻勇敢的站了出来的这个举动,给钱镠和吴越国的文武们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自此之后,钱元瓘的表现也一直很不错,我们来看记载: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数年之间,伐叛御寇,大著勋绩。
这句话的意思是,钱元瓘在讨伐叛乱,平定盗贼这方面,是建立了功勋的,而且是“大著勋绩”,说明不是那种凑数的功劳,而是实实在在的功勋。
钱镠病重,临死的时候,他又叫来文武诸僚,叹息说,我病的很厉害,恐怕不能痊愈了,可我的这几个儿子却都愚蠢胆怯,不成气候,恐怕他们不能担此大任,所以你们还是自己决定谁来继统吧。
钱镠这番话,不知道是试探还是自谦,但是大臣们听了之后都纷纷表态,说世子(指钱元瓘)品德出众,仁义孝顺,这是最适合的人选了,大王千万不要这样说。
钱镠这个时候又反问,说你们真的认为钱元瓘可以继承大业么?
大臣们再一次表示,您放心,我们都愿意尊奉他为主公。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钱镠对他的身后之事,对吴越国的未来,是有太多的担忧和顾虑,也有太多的嘱托和期待的。
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不能服众,他担心文官武将们对新主公做不到忠诚,所以他才会一次一次,一遍一遍的质疑和询问,因为,他想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不是为了让吴越钱氏永远辉煌,不是为了让吴越政权千秋万代,而只是为了,保护好江南这一片小小的天下。
钱镠早就明白,生命的长河奔涌向前,每个继位者都是被时间裹挟的摆渡人,自己化为白骨之时,又能对身后之事有什么影响呢?
(钱元瓘 形象)
可是太多的封建统治者不明白,当祖辈父辈在临水高崖上修筑堤坝,用毕生经验浇筑出铜墙铁壁时,却不知命运的暗流早已在河床深处为后辈晚辈凿开新的道路。
历史总在证明,所有试图凝固时间的努力都会沦为时间的祭品,正如没有人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皇帝们认为,真正的传承是君王心术的精确复刻,要学会他们的狡诈,学会他们的残忍,学会他们的驭人之术,可是,权谋有什么好的?在很多人的眼里,权谋简直是糟粕,是害人的。
所以,为君者,只是将火种交给在迷茫中行走的子孙后代,任其以不可预知的方式照亮人类历史的荒原。
您看,这境界一下子就不同了,天下不再是一家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了。
想要让钱氏辉煌,想要让吴越国千秋万代,想要让未来的事情发展都按着自己的意志走下去,这从来都不是钱镠的想法,他真正担心的,是天下大势。
哪怕,这个天下,他其实从来都没有拥有过。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当潮水漫过划定的疆界,我们终将懂得,生命的尊严恰在于打破宿命的预言,在永恒的不确定中完成文明的惊险跳跃。
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三月二十八日,吴越王钱镠病逝。
生前,钱镠最喜欢的一个妃子,是庄穆夫人吴氏。
这个吴氏,平时不在杭州待着,也许是在别的地方闲住,也许是回娘家,只有每年春天的时候才会返回吴越杭州的宫里陪伴钱镠。
(吴氏 形象)
钱镠特别宠爱吴氏,很喜欢跟她在一起,所以钱镠就特别的期待春天来临,有一年春天到了,春天来了,田野上的花都开了,可是吴氏还是没有返回杭州,钱镠就着急了,提笔给吴氏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被传为佳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田间阡陌上的花儿已经开放了,你可以慢慢归来了么?
而现在,钱镠的生命终结,他也要缓缓的离去了。
冬天花败,春天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
现在,是新人的时代了。
刚一执掌大权,钱元瓘就遇上了一件十分棘手的问题,说这朝廷里的两员武将,一个叫做陆仁章,一个叫做刘仁杞,这两位将领,在吴越的这个政治环境里,混的很不好,陆仁章性子太直,很容易得罪人,而刘仁杞脾气不好,和很多大臣都有冲突,所以有一天,吴越国的这帮大臣们就找到钱元瓘,要求钱元瓘除掉陆刘二人。
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等于是逼宫了,是群臣对新主公的权力试探,大家要测试一下新主公的服从性,看一看钱元瓘是不是一个容易被官场舆论和官僚集团所轻易摆布的人。
那么钱元瓘是怎么做的呢?他很聪明,首先他把这起事件定性为了私人恩怨,他告诉诸位大臣,说陆刘二人是吴越的老牌将领了,功勋卓著,我正要封赏他们呢,你们怎么能因为单纯不喜欢他们就要求我对他们降下处罚呢,这是不合理的。
钱元瓘还坚决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说现在我是吴越之主,你们应该听从我的命令,如果你们不听,那我干脆这个公主我也不干了,你们另选贤人吧。
钱元瓘这番话说完,史书记载“众惧而退”,就是说大家全都慌慌张张的走掉了。
可是,钱元瓘也没有特别的坚持己见,而是着手把陆仁章和刘仁杞派到了地方去任职,一个做衢州刺史,一个做湖州刺史。
从中央禁军将领到地方刺史,看似升职,实则降职,这等于是在情绪上也照顾到了上疏的群臣。
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一种柔性的帝王术,钱元瓘既避免了严重的武力流血冲突,又风轻云淡的完成了权力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吴越繁华)
从后唐年间一直到后晋年间,钱元瓘对吴越的统治大概持续了十个年头,这十年里,史书对钱元瓘的评价多用到一个“抚”字,比如《旧五代史》中的“长于抚驭”,《新五代史》中的“元瓘亦善抚将士”,可以说这位君王的政治思路是较为柔和的,他懂得用道德,道理来治理天下臣民,因此这一时期,吴越的整体国力呈现上升趋势,这在普遍二代接手国家就崩的五代十国政权中,可以说是很难得了。
吴越钱氏的君王,民本思想非常浓烈,从钱镠开始,钱氏的君主不称帝,只称藩,甚至还强烈反对其它政权称帝建国,钱镠更是经常说“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意思是只要不打仗,不发动战争,这就是关爱黎民百姓的一种体现,而钱元瓘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思想,因此中原几经战乱,而吴越大体上却始终保持稳定。
直到,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吴越王宫内莫名其妙的着了一场大火。
这场大火深刻的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吴越钱氏的,最终命运。
当然,那是后话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资治通鉴·后晋纪三》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李晖达.吴越国考古.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魏祝挺,黎毓馨.浙江省博物馆藏钱元瓘墓志拓本和神道碑拓本的考释.东方博物,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