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专家称主席雕像不够庄严,建议拆除!士兵怒道:拆个试试

木子历说过去 2024-02-09 03:26:04

“今天我就站这,看你们谁敢拆主席雕像!”1976年,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消息传开,全国上下陷入无尽悲痛,各行各业停工停产组织悼念活动。1977年,天安门广场竖起纪念堂,主席雕像摆放至内部中央,以此纪念老人家的丰功伟绩。没多久,关于雕像是否威严爆发争议,众多专家进行评估时,竟引导众人拆除。一旁士兵听闻,当即大喊:拆个试试?!

那么,主席的雕像是否被拆除?这件事最后如何收场?

1976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特殊的一年,周总理和朱老总先后离世,唐山大地震紧随其后,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作为人民精神支柱,是他老人家带领这片古老土地走向共和,走向民主。临终前对后事安排,主席曾交代遗体火化,骨灰撒入江流,不必悼念。

按理说,最后遗愿应当满足,奈何功绩太大,如若贸然火化,不好对人民群众交代。更何况,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这样的伟人,理应让子孙后代所敬仰。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将遗体以特殊方式保留,同时建造纪念堂,赞颂主席革命精神。

为确保纪念堂和雕像进度,相关部门计划1977年9月9日前,一年时间全部竣工,毕竟逝世周年,意义重大。同时成立纪念堂雕塑创作组,由韩福裕担任办公室主任,全权负责项目实施。时间紧,任务重,2个关键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首先,主席雕像材料选的是汉白玉,必须大规模采集,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要求。其次,雕像模型如何选择?造型怎样?细节部分处理解决要多久?这些都需花费大量时间。办法总比困难多,韩福裕接下任务后,请来全国知名建筑设计师,多地走访和实地考察。

决定将纪念堂选址定在天安门广场南侧,60天时间,设计团队共绘制950多张图纸,16600张蓝图,雏形终于确定。按照设计图纸规划,纪念堂整体建筑高33.6米、宽105.5米、位置不偏不倚正处天安门广场中轴线,四周设有青松翠柏等绿化带。

寓意主席和祖国同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纪念堂建筑设计独特,坐北朝南方位,打破常规惯例,保持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朝向一致。体现主席一生所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雕刻任务并不轻松,需极高技巧和艺术专业知识。

为准确再现主席形象和面貌,雕刻师阅读大量文献,观看诸多相片来捕捉表情、手势等特征。这点韩福裕可以给出很好建议,毕竟多年相处,早就熟悉主席形象。同时他明白,雕塑人务不该一言堂,尊敬接纳不同观点,专业方向,设计师亦有自己独特见解和审美。

最重要一点,雕像风格要与纪念馆匹配,为此团队通过多轮研究,确定以“纪念毛主席伟大功绩”为主题。保障最快速度拿出设计模型,韩福裕将众人分成四组,反复检查和修改,经过党中央批准,雕塑最终以“主席盘腿坐在沙发”姿势定型。

紧接着,小组成员又开启另一项紧张工作—纪念馆前4件雕塑整体设计,繁重任务使他们每天吃睡在工作室里,桌面上摆满关于主席材料。期间发生多次争论,始终无法共识满意答案,这时有人提议向群众求助,毕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由全国知名设计师、雕塑家组成的团队,历经60天确定雏形,纪念堂和雕塑工期时间紧,任务重。为响应主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有人动身南北征集设计方案。各部门间紧密合作,采用高效方式推动进展,最终比预期提前1个月完工。

那么,设计团队是如何解决诸多困难的?

韩福裕赞成这一计划,连忙上报中央,经过批准后,雕塑组成员动身前往南北各地征集设计方案。为让更多人满意,他们邀请很多当地代表讨论,会议不知开多少场,扔掉的废稿可以堆满仓库,千幸万苦终于确定方案,随后投入雕刻。

时间已过半载,所有人都在拼命赶工期,同时要保证质量,韩福裕向上级请示,动员所有雕刻大师共同完成,荣辱与共。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原雕刻组数十人,增添到一百多投入主席雕像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大家牺牲所有时间,夜以继日工作。

有时仅为某个细节,雕刻专家都会打磨整天,力求完美。各部门紧密合作,互相配合,以最高效方式快速推动工程进展。克服时间、工期紧迫压力,始终保持高昂热情和严谨工作态度,辛勤劳作以及无私付出,使毛主席纪念堂与8月10日竣工,比预期提前1个月。

雕像被安置纪念堂北大厅中央,高3.45米,整体望去栩栩如生,似乎主席还在人世,正亲切与人交谈。为能够和周围环境契合,雕像背后悬挂一副巨大绒绣作品《锦绣山河》磅礴大气,展现祖国万里河山,灵感来源于主席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随着纪念堂对外正式开放,不少专家慕名前来参观,结果发现雕像和纪念堂庄重肃穆氛围不协调,显的不够威严。因此建议拆除,重新雕刻一座坐姿端庄略显隆重雕像。可纪念堂早已竣工,雕像在内部无法挪出,若采取建议,只能全部推倒,耗费的人力、物力将几何倍增长。

突然,现场一位“站岗士兵”听闻立马出来坚决反对:“主席雕像不能拆!你们敢动一个试试!”这位士兵正是韩福裕,作为周总理曾经身边警卫,耳濡目染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态度。专家既然提出“威严”问题,还是要想办法改进。

韩福裕日夜所思,寝不安席,有天睡觉,梦到自己和周总理一起陪同主席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只见后者于一处花丛中席地而坐,拿出香烟,俯瞰这世间美景。“鲜花,鲜花,对!我想到了!”韩福裕惊醒,连忙拨通上级电话道:“我们可以布置鲜花植物在雕塑面前!”

正处于懵神状态的领导反问:“什么鲜花?”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每当有突破,不管什么时间,总能想办法联系。“鲜花摆放,一定程度可以遮挡坐姿问题,并且能与背后绒绣作品相呼应,整体氛围会更加庄严”韩福裕激动表示。

办法的确不错,成功解决雕像和纪念馆不协调问题,同时利用鲜花将主席雕塑交腿部分遮盖,最重要的是,此举呼应主席那句:“待到山花浪漫时,他在丛中笑”。鲜花生机和主席亲民形象相得益彰,即显威严,同时携带亲切,毫无疑问,建议很有价值。

不用重新拆除雕像,只需几盆鲜花便能解决,效果比以往更加突出含义。领袖绝不仅只有威严一面,平易近人、谦虚平和的风采同样值得表现。雕像具备艺术审美价值,同时引发后世群众对主席的思考和敬仰,如今其价值早已超出纪念物,更多代表一种革命信仰精神。

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千难万险仍然不肯屈服的意志,象征受到压迫的中国人民挺起脊梁骨去斗争,去反抗。毛主席纪念堂和雕像从另外一种角度可以看作艺术与人民情感间的微妙联系,两者都不该被僵化,只有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维持,才能使国民有寄托,有信仰。

0 阅读:1

木子历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