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蒋介石自从败退台湾之后就一直想着自己的“反攻大计”。这么说也没错,但是当蒋介石到了晚年,发现“反攻”希望彻底破灭之后,蒋介石又在想什么呢?
其实当蒋介石步入晚年,也和所有风烛残年老人一样,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毕竟蒋介石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陆人,到了晚年最大的心愿无非还是魂归故里。
所以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在父亲去世后,一直都想要努力实现父亲落叶归根的心愿,然而一直到今天,蒋家已经经过了第三代人的努力,依旧没能实现蒋介石这个最后的愿望。
1,蒋介石思乡之情非常浓重蒋介石在退守台湾之后,整个后半生都在为了四个字做准备,“重返大陆”,无论是自己个人还是从政治上,他都始终放不下大陆,只可惜到死,蒋介石也都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蒋介石是个土生土长的浙江宁波人,前半辈子蒋介石在全国各地奔走,在南京呆的时间相当长,后来在东北地区、在重庆都生活过很长时间,抛开政治不谈,蒋介石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所以蒋介石才会一直认为退守台湾只不过是无奈之举,是暂时的,自己早晚会回家的,毕竟在解放战争结束的前夕,蒋介石就像是预感到了什么,宣布“下野”之后就在家乡奉口住了三个多月。
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常不一般的,再加上蒋家曾经是一个大家族,对于家族观念非常看重,所以对蒋介石的影响也很大。
蒋氏故居在溪口镇中街,面街临溪,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大宅子,正堂是蒋氏家族的灵位。在母亲去世六年后,蒋介石修缮了故居的房子。因为母亲是小脚女人,他觉得去世后母亲仍然会回来,因此特地把楼梯修得很窄小,方便母亲上楼。
而蒋介石的一生,也是无法简单用功过可以评价的,正是因为蒋介石对大陆深深的情感,所以在他领导台湾的时期,他为台湾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语言上强制压制了当地原本流行的闽南语的流通,推行了“国语”,这也是目前大陆人民和台湾同胞之间交流的语言,从语言上就可以看出,蒋介石不仅要维持自己是大陆人的身份认同,还要求台湾人也有同样的身份认同。
除了语言,在最重要的教育上,蒋介石更是要求国文课本上增加自己曾经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文章,同时要求学生对大陆的省份、地理了解清楚,并且不断地灌输一种意识,就是“台湾的根始终在大陆”。
2,蒋经国未能完成心愿蒋介石和我党在政治上的确水火不容,但是在对于台湾的文化认同问题上,其实相当的一致,都坚定的认为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部分,和大陆同根同源,而且应该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即使是这样,在蒋介石的心里,家乡的样子依旧每天在他面前浮现,让他魂牵梦萦,甚至在台湾,他也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投射在了许多的建筑和景观上。
他要求自己所居的官邸及行馆上,要有类似故乡浙江奉化的景致,在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他认为这里有秀丽山峦,宛如奉化家乡的山水之美,因此特别喜爱这里。此外,他还仿北京故宫外观建圆山饭店,饭店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从这些种种就能猜到,蒋介石临死前最后的心愿,一定是魂归故里,想要让自己葬在家乡,而不是台湾这片对他来说始终是“暂居”的土地。
蒋经国作为他的儿子,从小也在家乡生活过,自然明白这件事对蒋介石来说有多重要,于是蒋经国在蒋介石去世后,将他的灵柩暂时放在“慈湖”,因为蒋介石生前认为这里的风景像家乡,于是在这里仿照家乡的建筑建造了一些别墅。
这个地方是蒋介石生前指定好的,蒋介石要求自己故去之后,先暂时放置在这里,要求儿子最终将自己安葬到南京的紫金山,因为他希望能和孙中山先生葬在一起。
而他死后仅仅十几年,蒋经国就去世了,只剩下蒋纬国为了蒋家父子的安葬问题头痛不已,因为当时两岸的交流还是没有完全恢复,不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对蒋家父子要移灵一事充满争议。
3,各种因素阻止蒋家父子移灵大陆其实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同为中国人,非常理解一位老人的遗愿是“落叶归根”这件事,所以无论是当时我国的领导人,还是奉口的当地居民,都表示欢迎,毕竟这也可以推动两岸的交流对话。
但是对于台当局来说,他们认为如果将蒋家父子移灵大陆,无异于是一种“背叛”,当时台湾正在陷入一股“反蒋热潮”,局势非常不利,所以蒋纬国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
1996年7月8日,蒋纬国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但是,当时台湾省籍情绪的问题,一再地被政客炒作,所以移灵一事也被放大,不能贸然行动。
后来蒋纬国也去世了,到了蒋介石的孙子蒋孝勇这里,蒋孝勇受父亲蒋经国所托,知道移灵这件事对于父亲和祖父都无比重要,所以竭尽所能想办成。
他还亲自带家人回了大陆一趟,为的就是看看祖父生前心心念念的溪口,为了给祖父和父亲移灵做准备,只可惜蒋家后代中,大权并不在他手里,蒋家内部分歧严重,加上各种政治因素影响,直到今天,也没能成移灵。
蒋孝勇曾经在发布会上,无比悲伤的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为二老完成葬于大陆的这个愿望,应该在蒋家世代传承下去”,第二句话是:“这是一条回家的路。”在场的人听了无不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