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制度早在商朝已有,这一制度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曾被叫停。
人殉在一段历史中,只是零星地出现。仅仅只在少数民族中,还维持着这样的习俗。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提倡人殉,并且强行规定。
而到了清朝,这一制度更加宽泛,殉葬的人不再仅限于宫女后妃,有时还有大臣。
在康熙生前,只有三位皇后先与皇帝而去,这三位是康熙亲自安排送入陵墓的。
因为政Z原因,后宫中的女人多是政Z上的牺牲品,可能是出于同情,康熙在晚年的时候规定,凡是有儿子的后妃,在上了年纪之后,可以和儿子居住在一起,这等于是他后妃的养老方案。
而死后这些妃子可以葬在妃陵。
在活人殉葬这一制度上,他废除了活人殉葬。
他陵墓中有三位是康熙自己册封的皇后,有一位是雍正的生母,是雍正安排进去的。
这四位都算是以皇后的身份和康熙安葬在一个室内,但是其中有一位虽不是皇后却依然享受到这样的殊荣。
发妻——孝诚仁皇后
她是索尼的女儿,能成为康熙的发妻,他父亲的功劳自不言而喻。
婚后第四年,生下了嫡长子,这位嫡长子在四岁的时候不幸夭折。
康熙这个时候正在陪孝庄疗养,突然听闻长子夭折的消息,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表面上依然如常,在没有人的时候痛哭流涕。
皇后承受不住这个打击病倒,康熙再也坐不住,向孝庄请示之后快马加鞭赶回宫里。
又过了五六年,皇后生了嫡次子,康熙正高兴的等着自己第二个嫡子降生的时候,却等来了发妻难产。
她用性命为康熙生下了胤礽,皇后去世的时候仅21岁。
康熙因着对皇后的爱,册立了两岁的胤礽为太子,也正是因为早早的册立,让康熙晚年十分后悔。
他在后宫雨露均沾,子嗣绵延,因此康熙的儿子很多。
太子早立,再加上聪明好学,备受康熙宠爱。早早的受到兄弟们的排挤,再加上后期疑心儿子分权而两次废除太子。
兄弟不亲,父亲猜疑,最终逼疯了这个天资聪颖的嫡长子。
这也是康熙一生不可言说的痛。
发妻死后,康熙打破旧制,将这位孝诚仁皇后的棺材安放在自己的乾清宫。
他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个在乾清宫停灵的皇后。
在皇后去世的时候,先是安葬在巩华城,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康熙的陵寝还没有建造。
根据记载,仅是安葬的第一年,康熙去看了34次,平均一个月近三次。
第二年的时候,总共去了24次,平均每月去看两次,第三年,平均每月去看一次。
第四年的时候,康熙的陵寝开始建造,这一年有使臣来朝见,正巧康熙看巩华城哀悼,甚至不愿意见使臣。这一年他总共去看了15次。
皇后去世第五年,康熙已经有了第二位皇后,但是依然也去看了7次。甚至是这一年的除夕夜,康熙冒着风雨依然去巩华城哀悼发妻。
一国的皇帝,身居高位,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他对于发妻的爱深沉而持久,为了死后能和发妻在一起,打破旧制,皇后的梓宫墓室与皇帝同室。
在这位发妻的身上,康熙倾注了自己所有能表达的深情,在大婚之前,两人盛大的婚礼已经是举世瞩目,婚后的相处中个,发妻的扶持与贤德,深深地打动康熙。
为发妻接连两次不顾旧制,为皇后的身后事安排。爱屋及乌早立太子。
甚至在太子被废之后,为了太子晚年,选择雍正这个平时不争不抢没有攻击性的温和的继承人。在临终的时候交待雍正善待废太子。
发妻是康熙心中永远的白月光,康熙死后,两人的梓宫紧挨着放置,这也是康熙早早就安排好的。
20岁早逝的皇后——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和第一位皇后一样的家世,父亲同样也是辅国大臣。
可能不同的是,她不是康熙心中的白月光。
是第一位钮祜禄姓氏的皇后,可惜的是,在后位不到一年就去世。
她康熙四年入宫,入宫的时候册封为妃子,在康熙发妻去世的第五年,册封为皇后。
死后,康熙把她的梓宫也安放在了巩华城。
她在历史上的痕迹很轻,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史料上也仅仅记录了她的出身,但是康熙对她的评价不低。
仅当了一天皇后的女人——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和钮祜禄氏同一年入宫,但是位份没有钮祜禄氏高。
初入宫的时候仅仅是个格格,在第二年被封为贵妃。
如果说发妻是康熙心爱心动的女人,那么佟佳氏就是让康熙宠爱的女人。
在清朝,佟佳氏开创了皇贵妃这一先河。在康熙二十七年, 佟佳氏病重,康熙可能是为了给她冲喜,册立她为皇后。不到一天病逝,据记载,她只当了8个小时的皇后。
她这一生,只为皇帝生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也没能留住,可能是出于伤心,佟佳氏的身体一直不好。
在他死后,康熙写了不少的哀悼诗怀念皇后,在佟佳氏之后,康熙没有再册立一位皇后,甚至是贵妃都没有册立。
前面这三位,都是康熙这辈子难以忘记的女人。
第一位发妻,亦师亦友两人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爱。
第二位,更多的是宠爱,康熙曾说她是良配,这也就说明了,在康熙的眼中,这个女人和自己很合拍,从家世上到生活上,两人都能同步。
第三位,是可以说是康熙心里的朱砂痣。
看看康熙为她写的几首诗,诗中总是用“泣”、“哀”“叹”这样的词汇。
可见每每康熙想起这个女人,内心都是哀思都是痛,他痛别离,伤疏影,更哀秋风。
这三位都早逝在康熙之前,康熙虽然对后宫嫔妃不错,但是也没想让妃子也和自己陵。
第四位能和康熙合葬,只是因为儿子成了皇帝,作为皇帝,自己的生母自然要被追封为皇后,这样才能与新皇的身份匹配。
母凭子贵入皇陵——雍正生母
雍正不是康熙选择继承人的第一人选,从始到终,康熙对权利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
虽然他爱发妻,爱太子,但是他依然会怀疑太子是否分权。
雍正可能是最了解康熙的人,他知道康熙想要什么样的继承人,他就将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
康熙想看到兄弟友爱,雍正就隐藏自己的野心,让兄弟们对他放下戒心。
正是这样他是在所有皇子中唯一一个能做到没有派别的一个皇子,至少在康熙的眼里他没有派别。
康熙一方面肯定太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忌惮太子分权,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他甚至认为自己生病的时候太子表现的并不哀痛。
雍正当然清楚康熙的想法,所以在康熙的面前,不仅表现得没有野心,也十分恭敬孝顺。
雍正的生母位份低,没有资格亲自抚养儿子。
因此在雍正刚满月的时候,就被送给皇后抚养。
皇后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还早早的夭折,抚养的养子不只是雍正一个,但是雍正确实皇后最疼爱的一个养子。
雍正的生母只是包衣出身,自然不能和皇帝同室而葬。
幸好雍正上位,乌雅氏水涨船高。
也是因为生下皇子有功,在康熙十八年的时候封为嫔,一年后又生下儿子封为妃。
这一生,她共为康熙生下六个孩子,其中有三个是儿子。
德妃这辈子,生下大儿子之后因为位份太低没有权利抚养,但是在生下二儿子的时候,是她亲自抚养的,这个儿子仅活到了6岁。
而小儿子作为康熙的第十四个皇子,备受乌雅氏的宠爱,但是这个弟弟却不是大哥一党,十四皇子是八皇子身边的人。
这件事情对雍正来说是件扎心的事情。
在雍正上位之后,将这个弟弟召回京里,他不是要重用这个弟弟,而是把弟弟软禁在皇陵,而且还改了弟弟的名字。
乌雅氏病逝,都没能见到这个心爱的小儿子。
十四皇子一直等到乾隆上位才恢复自由,可以说是生生的熬死了雍正。
同父同母的兄弟相处成这个样子,究其根本,都是权利惹得祸。
被强送进皇陵的女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章佳氏,包衣出身,在康熙的后宫中是一位宫女,一生共生下了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女儿。
章佳氏在康熙在世的时候,位份只是嫔。
她一个宫女能够在死后有资格陪在康熙的身边,只因为她的儿子站对了队伍。
十三皇子在14岁的时候生母早亡,养在德妃,也就是雍正生母的膝下。
两人虽不是一个母亲,但是关系非常好,也正是有了这个弟弟,让雍正在争储这件事上不是单打独斗。
雍正八年,这个好弟弟病逝,雍正十分伤心。
在弟弟还活着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雍正特别安排弟弟的生母章佳氏迁入康熙的寝宫,这在清朝历史上开了先河。
这也显示出雍正对弟弟的重用以及信任。
章佳氏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皇后,而被葬在皇帝身边的女人,所以算是被雍正强送到皇帝身边。
有人说雍正的用心不纯,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宫女,能在死后享受到这样的哀荣也是为祖上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