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风雨之田需其人:他在魏国的影响力如何?

海叔说 2022-05-04 20:28:30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了加强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也为了干涉他国关于自己国家的各项政策,往往会选择送人才进入他国。他们不担心被送走的人才反过来讨伐,反而非常开心这个人才可以在其他国家生根发芽。田需就是这样一个借助其它国家国君的力量,在魏国做相邦的人。

田需最初来到魏王身边做臣子是由苏代举荐的,当时田文在执政过程中更偏向齐国,公孙衍在执政上更偏向韩国,这让魏王心中非常恼火。为此,魏王打算培养一个能够一心一意为了魏国的大臣。就在这个时候,苏代来到了魏国,将田需推荐给魏王。

一见到魏王,苏代就假装关切地问道,田文、公孙衍是更关心魏国还是更关心齐国、韩国。魏王气鼓鼓地回答道,田文和公孙衍比起担心魏国更担心齐国、韩国。

苏代一看,计上心头,将田需推到了魏王面前。苏代对魏王说,公孙衍和田文都无法做到在魏国和其它国家之间保持中立。魏王不想除掉二人失去合纵他国的人才,可以将田需放在身边。一来可以考察田文和公孙衍,二来会时刻担心田需这个新的大臣说他们的坏话,不敢再做出偏私他国的事情。苏代的想法与魏王不谋而合,就这样田需来到了魏王的身边。

后来,田需借助楚王的力量在魏国成为了相邦。他的执政方针是令魏国合纵楚国,对秦国进行武力征讨。可以说,在执政举措上,田需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在人际关系上,田需非常懂得和君主相处,是魏王非常信任的大臣。不过,在为人上,田需就显得有些不太灵光了。在魏国,他虽然与田文、周宵交好,但是却和张仪、公孙衍先后不睦。至于为什么和张仪、公孙衍关系不好,起因还在于魏国的相邦之位。

因为公孙衍和张仪人脉颇多,魏国的一部分大臣常常跟着张仪、公孙衍疏远田需,这使得田需在朝廷的人缘越来越不好。魏国的老臣惠子看到田需的窘境,连忙上前提点。在惠子的眼里,孤臣就像杨树一样,看起来坚强无比,风雨难摧折。然而,终逃不过人力砍伐拔除。曾经在公孙衍、张仪的手里吃过苦头的惠子,比田需更明白被君主宠信又被群臣痛恨的大臣是什么下场。吴起和公孙鞅的前车之鉴可都摆在那里呢。

听到惠子的提点,田需陡然一惊,从此开始更加注意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其他大臣的关系开始好了起来。不过,为了将公孙衍赶出魏国,田需还是和朋友们一起在魏王面前进言,不把公孙衍赶出去不罢休。公孙衍得知此事之后,并没有着急,反而故作大度,劝说魏王立田需的好友田文做相邦。魏王欣然同意,将田文立为相邦。听说自己的相邦之位是公孙衍举荐的,田文为自己曾经帮助田需诋毁公孙衍感到非常懊悔,后来竟然和田需绝交了。

在魏国蹉跎许久之后,公元前310年,田需不幸去世了。田需死后,楚国令尹昭鱼,担心张仪、公孙衍和田文做了相邦之后会对楚国不利。于是,请口才比较好的苏代前去魏国,说服魏王立太子为相邦。苏代却让昭鱼不必担心,魏王是一位有资历的君主,会考虑到张仪偏向秦国、田文偏向齐国、公孙衍偏向韩国的事情。

苏代认为,魏王权衡利弊肯定会让太子做魏相。一来,太子是亲生儿子,又是储君。做了魏相可以增长资历,在执政时又能更偏向魏国。二来,张仪、公孙衍和田文,为了不让太子久坐相位,必然会促成秦国、韩国和齐国与魏国的合作。有了三个国家的支持,魏国的地位也会更加稳固。

之后,苏代将自己的推断和昭鱼的担忧告诉了魏王,果然与魏王所思所想不谋而合。经过了一番权衡,魏王最终让自己的儿子魏太子做了魏相。

此后,魏国迎来了新的战国格局,一场更大的风雨即将降临到魏国。新的魏王和新一代魏国人才会给魏国带来什么呢?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