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8日,《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组拜访主席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明确告诉剧组:“主席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当时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听到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喜讯当面报告他,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李银桥是1962年4月才离开中南海调往天津公安局的,1955年大授衔之前,李银桥一直在主席身边,也亲耳听到了对粟裕的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
李银桥回忆,朱老总当时还开了个玩笑,替那些因为授衔“不高”而有意见的将领解释了一下:“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嘛!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
说到因授衔而闹意见,大家肯定会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哥仨在军事学院“闹事”,被刘帅狠狠地尅了一顿。
刘帅淡泊名利胸襟宽广视野开阔,站在他那个高度,当然知道1955年授衔有五个原则,粟裕授衔元帅理所应当,而李云龙丁伟孔捷那个级别和资历,确实只能授少将,而李云龙的历史原型,则是授了中将,没过多久就因为类似“张白鹿”一类的事情而降为大校。
钟伟的历史原型在1955年时是北京军区参谋长,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孔捷的三个历史原型,两个授衔少将,一个授衔中将。
我们看《亮剑》就知道,孔捷“有意见”属于照顾老战友情面而“跟风”,其本人根本没意见,李云龙和丁伟则之所以觉得自己很“委屈”,那是他们不知道当年授衔的五个“原则”。
“授衔五原则”第一条:正兵团级,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和大将。
李云龙和孔捷都是军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云龙的军长前面还有个“代”字,也就是准军级或副军级,不如孔捷那样上过朝鲜战场的军长含金量高。
李云龙和孔捷、丁伟都不太可能授衔中将,因为“授衔五原则”第二条规定:副兵团级,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可评少将。
即使李云龙不是军长而是副兵团级,以他闯下那些祸、受到的那些处分,也可能成为副兵团级的“个别”,授个少将也不违反原则。
一般来说,副兵团级只要别犯大错,中将是稳拿,上将也有一点可能,而准兵团级,授中将和授少将的可能性基本就是四成九对四成九,还有百分之一二有微弱希望授上将,因为“授衔五原则”第三条规定:准兵团级,有的可评中将,有的可评少将,极个别的可评上将。
兵团下面就是像李云龙、丁伟、孔捷那个级别的,“授衔五原则”第四条对他们有明确规定:正军到准军级,原则上评少将,有少数可评中将,也有少数可评大校。
李云龙孔捷不管是正任军长还是代理军长,都是正军级或准军级,授衔少将是原则,授衔中将是有突出战功,孔捷三个历史原型有一位授衔中将,是因为他1947年担任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纵队后来改为军,少数改为独立师)副司令员、桐柏军区副司令员, 1949年5月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五十八军军长,1952年12月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任中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已经是副兵团级或准兵团级了。
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师长,升任代军长可能是解放后的事情,如果他一直是师级,那么授衔大校也不是可不接受,但因为李云龙是老红军,所以可能授少将——“授衔五原则”第五条规定:正师级,原则上评大校,老红军、有战功的,个别的也可评少将。
副师级以下由各兵种总部、大军区、兵团、省军区、军等单位考核上报,估计也就是大校上校级别,李云龙孔捷丁伟不在其列,就可以略过不提了。
1955年授衔的时候,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同野战军司令员一样,所以他的军衔问题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这就是粟裕有可能入选十大元帅的主要原因。
据李银桥回忆,因为粟裕的坚决辞让,我们熟悉的两位领导这才做出决定:“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全国政协发表重要回忆录的《纵横》杂志,在2005年第10期刊发了一篇《解放军1955年第一次授衔回顾》,该文披露,1955 年1月初步拟定的我军军衔为六等十九级:六等是元帅、将、校、尉、军士、兵。元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两级;将官分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校官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级;尉官分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兵分上等兵、列兵两级。
授衔的之前,大元帅坚辞不受,当时全军有十几万名副排级干部,授予少尉条件还差一些,军委决定暂时增设准尉军衔(1965年随着军衔制取消,后来也没有恢复)。
1955年夏季第一次授衔,共授了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五十五位,中将一百七十五位,少将八百零二位,1956年以后又增加了上将两位,中将两位,少将八位。
1955年授衔的时候,像李云龙丁伟那样嫌军衔低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像粟裕、许光达那样自请降衔,许光达还专门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感激之余,惶惶难安……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树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商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主席和副主席没有批准许光达大将的降衔申请:“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开国将帅绝大多数都是度量海意志如钢,李云龙和丁伟也只是一时有点转不过弯儿,实际上他们都很愉快地接受了少将军衔,因为刘帅那番话,他们是完全理解的:“我们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身边倒下多少好同志,想想他们,他们该授什么衔?”
1955年授衔的时候,有九位独臂将军(两上将两中将五少将)、两位独腿将军(钟赤兵中将谢良少将),跟这十一位一比,李云龙丁伟孔捷就没话说了,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却一定有话要说,而笔者想向大家请教的,是本文第一张图片和第六张图片,上面的大将和上将分别是谁?
将官的最低标准“百团大战时的团长,渡江战役时的师长”。可以说,李云龙刚好够少将标准,独立团当时不在编,李云龙勉强够线,抗日战争时期,立完功就犯错,耽误了升职。淮海战役时师长,正好够线。可惜受伤了,伤养好,基本解放了,没仗打了,就没有立功的机会。如果淮海战役不受伤,渡江战役能立功,升任军长。授衔可能就中将了。
打了抗美援朝铁原阻击战的傅崇碧军长也是少将
如果元帅是十一人,可能粟裕会是元帅。如果元帅十个人,粟裕完全没机会。
上将以上有个标准红军的军师团长,还有红不下校。
粟裕解放战争的战功真的是太耀眼了
先搞懂什么是准兵团级与准军级再讲吧。正兵团级大于副兵团级,副兵团级大于准兵团级。副军级大于准军级。代军长至少都是一个副军级,扶正就是正军级。兵团到团级分正副准三级。
现在的自媒体毫无底线。
元帅45年就基本定型了
洪学智,肖华,粟裕,陈庚
瞎逼逼
孔捷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长大多授中将,比如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长,55年全部授中将衔
按照李云龙那个战功少将顶天了 梁兴初 吴信泉才中将
告诉你,铁道兵至少三个师长是少将!
他们的后代正带领我们在各行各业攻坚克难[点赞]
都不知道你行文的逻辑在哪,也不读读看
粟裕,陈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