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超市越来越难干

零与消我来讲 2025-04-22 04:01:53

▲这是灵兽第1606篇原创文章

超市之所以难以转让,与投资回报周期长直接相关。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下滑的县城生意

“这是我在县城开的生鲜超市,整整开了三年,这个月不干了。”湖北武汉四线小县城的超市老板方超,在关店6天后,开始回顾这段经营经历。

方超的超市开业于2021年8月,尽管赶上了疫情,但起初生意还算不错。每天营业额能达到4000元左右,扣除房租、员工工资和电费后,每月净利润接近1万元。只是,这样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今年春节过后,生意开始急转直下。“现在生鲜每天卖不到2200元,从三月份到现在,基本每个月都在亏钱。”他坦言,亏损持续数月后,实在撑不住了,只能选择关门。

关店后,方超向《灵兽》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他认为,选址是导致生意下滑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市位于县城的老年居住区,周边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像瓶装水、零食、礼盒等高毛利商品几乎无人问津。此外,店铺位置不靠医院、学校、路口,也不在小区门口,完全依赖自然流量,缺乏稳定客源。

另外,政策方面的限制也对生意产生不小影响。由于距离问题,超市无法办理口粮证,部分男性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包括槟榔、瓶装水和饮料等高毛利商品在店内的销售受限。最终做了关店的决定。

事实上,在县城和乡镇,像方超这样处于零售“毛细血管”末端的商户,正普遍面临类似的经营困境。

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零售模式的增长潜力正在逐步减弱,抗风险能力也愈发薄弱,尤其是对于依赖周边居民消费的个体商户而言,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几十万人口的县城,如今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整体消费力显著下降。

同时,各类连锁商超纷纷入驻县城,与本土品牌以及散落的夫妻店争夺本已有限的市场份额。这样的环境下,传统超市的经营压力持续增加,许多商户不得不面临转型或退出的抉择。

河南县城的郭林生意也同样。他在老家经营超市已有六年,店铺面积约为三四百平方米。早些年,乡镇超市的经营环境相对宽松,竞争较少,利润空间大。郭林甚至坦言,当时一年赚30万元并不难。

他的超市主要销售一些不知名小厂的商品,这类商品毛利率高,再加上,乡镇市场相对封闭,消费者选择有限,门店的销售让他轻松获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发生了变化。

他发现,县城内零食店数量快速增加,直接分流他店内利润最高的商品,例如瓶装水、饮料、膨化食品和散装零食。此外,百货和卫生用品的销售也受到电商平台的冲击,销量大幅下降。“现在一天卖不了一单。”郭林无奈地说道。

作为引流的水果和蔬菜品类,也面临销售压力。“县城内专业水果店的兴起对超市造成了明显冲击。”郭林表示,水果销售量显著下降,每天早上开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水果区,将无法售出的损耗品处理掉。为了降低风险,不敢多进货,但这也进一步压缩了销售额。

相比之下,蔬菜和肉类业务尚能维持一定销量,但盈利空间有限。蔬菜通常以低价销售吸引客流,但损耗率高,尤其在夏季,几乎无利可图。肉类则管理难度较大,必须当天售完,否则容易变质影响销售,即便降价处理也难以吸引消费者。

与此同时,乡镇零售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郭林告诉《灵兽》,在他家附近的一条主街道,不到一公里范围内就有四家超市,加上十天四场集市,以及摆摊商贩和周边的小商店。市场容量有限,但开店的人却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利润被不断稀释。

“好一点的超市能赚个辛苦钱,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赔着吆喝。”郭林说。

2

供应链难解,商品没有差异化

方超和郭林的经历,折射出县城和乡镇零售市场正面临的困境。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需求变得多样化,但我经营的超市商品种类没有跟上这些变化。再加上电商平台、垂直业态的零食店和水果店不断增多,消费者的选择更丰富,传统超市的顾客正在被快速分流。”方超向《灵兽》坦言。

他还进一步分析:“唯一还有点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都被拼多多和那些代购抢走了。这些年轻人根本不来超市,剩下的大爷大妈消费能力又有限,生意根本撑不起来。”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已经从线下转向线上,而老年客群的消费力不足,让县城超市陷入了两头受限的困境。

事实上,方超所述的根本问题指向了商品结构。不少乡镇超市的商品种类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甚至让不知名品牌占据货架,而常规商品的价格却定得偏高。在所谓“消费升级”的浪潮下,乡镇消费者也开始讲究品牌和品质,但超市的商品结构过于老旧,难以提供吸引力。

一位业内人士向《灵兽》表示,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但许多县城超市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思维中,没有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种类,也没有主动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商品结构的滞后背后,往往是供应链问题。县城和乡镇的零售商在供应链上几乎完全受制于当地经销商。由于县域市场地处五线城市,销量小且分散,中高端百货和快消品牌通常不愿直接覆盖,而是选择将渠道交给经销商管理。

尤其是一些快消品品牌认为,与其投入高成本维护零散的县域市场,不如交由经销商操作更划算。这种模式直接导致零售商几乎没有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经销商提供的商品和价格。

过去,经销商代理的品牌还能够为超市引流,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已经逐渐失效。更糟糕的是,许多超市为了方便管理,将货架按节“卖”给供应商,导致货架上充斥着同质化的商品,超市逐渐沦为经销商的“样品柜”。

“供应链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如果不彻底改造供应链,传统超市很难有未来。但问题是,改造后的供应链怎么补上?就算选择现金采购,也很难解决整体供应链的缺失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他还强调,自采模式对零售商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和资金周转困难,风险不可忽视。

成本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县域零售的困境。表面上看,县城的运营成本似乎较低,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低效陷阱”。根据中国县域经济研究院的数据,县城商铺的平均租金虽然只有城市核心商圈的1/5,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却只有城市的1/8。

以某中部县城为例,月租800元的临街店铺看似便宜,但日均自然客流量不足50人,单客获客成本高达5.3元,远远超过城市社区店的2.1元。

从商品结构到供应链,再到租金和运营成本,县城和乡镇零售市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单靠调整某一个环节难以真正解决。行业迫切需要一次全面的升级和转型,但现实情况是,资源有限、竞争激烈,许多零售商缺乏转型的能力和条件。

郭林坦言:“县城超市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了,要想突围,必须重新审视整个经营模式。可问题是,转型需要资金、专业能力和时间,这对县域零售商来说,实在太难了。

3

便利店、品牌超市、山姆等都在加速下沉

最后,来自各方的竞争,都让县城的超市难以生存。

“过去,一个3万人口的乡镇,就只有一两家超市,加上几家批发部,市场相对稳定,竞争也不算激烈。”郭林回忆,然而如今,乡镇的店铺数量不断增加,但经营者的思路却几乎没有变化,还是沿用以前的经营思路,没有差异化竞争,结果就是蛋糕越分越少。

连锁便利店的高速扩张是冲击县城超市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便利店行业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不断加速,从三四线城市逐渐深入县域市场。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达到4248亿元,同比增速达11%,门店总数增长至32万家,同比增长7%。其中,中国便利店TOP100企业的门店规模已经达到182412家。

这其中,不仅本土品牌独占“乡镇市场”的鳌头,天福便利、罗森、7-ELEVEN、全家等品牌也在加速扩张。以罗森为例,它已经覆盖了中国17个省和直辖市,进入了125个城。而7-ELEVEN则在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地布局,逐渐扎根低线市场。

这些便利店以标准化的服务、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便利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消费者。“便利店的密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县城超市的生意自然会受到影响。”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除了便利店的冲击,山姆会员店的“下沉”也在悄然改变县域零售格局。从预计开出的新门店来看,山姆已开始深入“百强县”,如张家港、晋江、昆山等富裕县城,以“高质量下沉”的方式抢占更多市场。

即使山姆尚未进入的县城里,“代购”已成主角,渗透县域市场。方超表示,甚至在县城里,这些代购被称为“分姆”,从大城市搬运到县城货架,加价销售给无法前往门店的消费者,也赚得盆满钵满。

如此来看,各方的压力都在抢占零售毛细血管最末端的生意。

“现在这条街上,除了我们这家超市,又新开了两家超市,300米范围内还有3、4家便利店和不少代购群。”他告诉《灵兽》,这些店铺各有特色,有的主打新鲜蔬菜,有的通过微信私域发熟食,“几乎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竞争点’。”

在这样的环境下,超市经营者的压力越来越大。郭林坦言:“现在同行群里全是转让信息,从赚多少钱到亏多少钱,大家都在转让。”他补充道,有家店的转让广告已经挂了快一年,却一直无人接手。

超市之所以难以转让,与投资回报周期长直接相关。

郭林解释:“超市的投资回报时间相对较长,手头资金紧张的话不建议开店。零售行业的投资是一次性支出,开店后能尽快盈利还好,但如果不盈利,还要持续投入,资金链早晚会撑不住。”(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0 阅读:0

零与消我来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