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俗语很多,是中华民族在多年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其中有“人过五代另起坟,屋住三代必走人”一说,但这是什么意思呢?
五代的概念
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概念谈起,还记得传统文化里有“五服”的说法,指的是5代以内的宗族的血脉关系。划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本人这五辈,这几个人的宗族的关系就叫做五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远房亲戚一旦超出五服的范围,就可以不再算是亲戚。
因为五代之外,基本上血缘关系淡薄,因此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日子,五服以外的就无须要求对方按照亲戚的礼数。另外在一些还重视传承的地方是非常讲究辈分的,但须注意的是,往昔是论“字”排辈,而非论“资”排辈。
族谱产生的原因
古时候各个家族中都有族谱,族谱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这个家族的人员,方便联系和沟通,当然也是为了让传承留存,达到“辨尊卑序长幼”的目的。因此古人就用字辈来识别不同辈分的人,当然在现代一些保留传统的地方还是比较重视族谱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和历史上的“宗法制度”有很大关系。何谓宗法制度?简单来理解,就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既有国法也有家法,任何个体都必须在遵守国法的同时,还要遵守宗族的族规或者家族的家训。
这些古老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规矩与讲究,就比如前面说过的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人过五代另起坟
这一句俗语的深层内涵是什么呢?古代的人们比较重视家族观念,越是庞大的家族自然就能够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就会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块,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院子里面,同宗同姓。
当一个家族发展到第五代的时候,人口就已经很多了,但是五代之内的人一般居住得都比较近,就经常听人喊“三叔公”“四大爷”,其实都是同一个家族中辈分不同。
为什么人过五代以后就要另起祖坟?这就和古代的祭祀礼仪有关。在粤西这一块的人们就比较重视对祖宗的祭祀,在这里的人们就会知道,清明节或者是祭祀祖先的,一般都是供奉的都不会超过五辈,顶多就是到最上面的那位“高祖”,高祖以上的祖宗,那基本就管不到了,当然一些庞大的家族依旧会集中一块,但是也不会超过太远的祖先。
古人相信一种民俗说法:那就是祖辈的荫庇只能是荫蔽五代之内的祖孙。
另外一个家族中的墓地肯定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增加,逝者渐渐增加,那么墓地肯定是不够用,那么就会重新寻觅一块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发生在五代之后,也就相当于族谱里面又分出了一个新的支脉。
屋住三代必走人
因为过去的文化里面,当一个人成家之后就要进行分家。就是大家有了家庭之后,就需要和自己的新家庭生活了。
既然成家就会牵扯到繁衍的问题,随着子孙不断增加,那么原来的房子自然就无法住得下那么多人了。因此过去在农村里面,到第三代的时候,就要自己找一块宅基地建造新的房子,所以叫“屋住三代必走人”。
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代人一代房,但是也少了很多家的味道,也少了很多传统的温暖,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传统和习俗都已经慢慢消失,但文化和思想、孝道和亲情,更需要我们好好传承下去。
我根据碑文刻的子孙接龙到我这代己是第六代了。我儿子是第七代!几乎清明都拜了!只要我知道的!
简直一派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