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五万大军只剩千人,两名副司令英勇牺牲
世人皆知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却鲜有人知道在1938年的冀东大地上,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心碎的战役。五万铁血儿郎,最终只剩千余人;两位英勇的副司令,永远长眠于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
面对日寇的疯狂"围剿",联军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向平西撤退。这个决定,注定要改写这支部队的命运。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一场惨烈的战斗?两位副司令为何会做出壮烈牺牲的选择?五万大军,又是如何沦落到只剩下千余人的?
一、冀东抗日联军的崛起与壮大
1937年,日寇的铁蹄肆虐华北大地。在冀东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正在悄然兴起。这一年的深秋,冀热边特区委员会的李运昌挺身而出,扛起了组织群众抗击日寇的重任。
李运昌出身于河北丰润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轻时就加入了共产党。他走村串户,宣传抗日理念,组织农民自卫队。在他的带领下,冀东各地的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成立了一支支抗日武装。
1938年7月6日,在港北村,一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抗日武装正式成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抗联第五总队。短短6天后,周维新又带领安各庄的群众成立了抗联第九总队。
这两支队伍的建立,犹如一声惊雷,在冀东大地上迅速传开。当地百姓纷纷响应,一支支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抗日联军就发展到了21个县,部队人数一度达到5万之众。
1938年6月,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任命了三位重要将领:高志远为司令,陈宇寰和洪麟阁为副司令。这三位将领各有所长:高志远曾在东北抗联任职,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陈宇寰是冀东本地人,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洪麟阁则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在多次战斗中屡建战功。
在这个领导班子的指挥下,冀东抗日联军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军事行动。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专挑日军薄弱环节下手。在乐亭、唐山、玉田等地,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成功的突袭行动,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1938年8月,联军发起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他们同时对多个日军据点发起进攻,一举解放了冀东地区的多个县城。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为当地百姓建立了一片相对安全的区域。
在这些战斗中,联军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他们白天化整为零,隐藏在老百姓中间;夜晚则合成一股,对日军发动突袭。这种打法让日军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更令日军头疼的是,很多伪军看到抗日联军的威风,纷纷反正投诚。仅在8月份,就有三支伪军部队主动投靠,带来了大量武器弹药。这不仅壮大了联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日军的统治根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抗日联军的不断壮大,日军开始对冀东地区投入更多兵力。到了9月初,日军已经在冀东地区集结了数万精锐部队,准备对抗日联军发动全面"围剿"。
二、日寇围剿与撤退决策
1938年9月初,日军开始在冀东地区大规模调动兵力。根据当时的情报显示,日军调集了第一军、第二军的主力部队,总兵力达到8万余人。这支军队装备精良,不仅拥有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还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
日军采取了"蚕食"战术,首先对冀东抗日联军的外围据点发动进攻。9月5日,日军出动一个联队的兵力,攻占了联军在玉田县的几个重要据点。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军又相继占领了唐山、迁安等地的关键位置。
9月10日,日军对冀东地区发起全面进攻。他们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将整个冀东地区分成several个作战区域,每个区域都派驻重兵把守。日军的目标很明确:切断联军的退路,将其分割包围,最后各个击破。
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冀东抗日联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9月15日,在丰润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联军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司令高志远、副司令陈宇寰和洪麟阁,以及各总队的主要负责人。
会议一开始,情报部门就汇报了最新的战场形势:日军已经控制了冀东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并在各个要点设置了重兵把守。联军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到了一个直径不足50公里的区域内。
更严重的是,日军还在不断增兵。据可靠情报显示,日军已经从关东军调来了两个精锐师团,预计在一周之内就会到达战场。一旦这支援军到位,日军的兵力将突破10万,形成绝对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联军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就地坚守,与日军展开决战;二是突围西撤,保存有生力量。这两个选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坚守的好处是可以保住根据地,但面对日军的优势兵力,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西撤虽然能保存实力,但要放弃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天。期间,各位指挥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人主张坚守,认为一旦撤退就会失去民心;也有人支持西撤,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保存革命力量。
最终,在权衡了各方面的因素后,会议做出了西撤的决定。具体的撤退方案是:分三路进行,第一路由高志远率领,负责主力部队的撤退;第二路由陈宇寰指挥,担任后卫;第三路由洪麟阁带领,负责侧翼掩护。
9月20日,冀东抗日联军开始了分批撤退的准备工作。他们将重要文件和不便携带的武器装备埋藏在地下,只携带必需品和轻武器。同时,他们还派出多支小分队,负责侦察沿途的日军部署情况。
然而,日军很快就发现了联军的撤退意图。他们立即调整部署,在可能的撤退路线上设置了多重封锁线。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即将在冀东大地上展开。
三、陈宇寰的最后战斗
1938年10月9日,天刚蒙蒙亮,蓟县赵家庄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日军三个联队,近万人的兵力,对赵家庄发起了猛烈进攻。陈宇寰带领的后卫部队正驻扎在这里,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这个时候,主力部队还在10公里外的一个山谷中休整。如果日军突破赵家庄的防线,主力部队将面临被全歼的危险。陈宇寰命令通讯员立即发出警报,通知主力部队加快撤退速度。
赵家庄位于一个战略要地,三面环山,只有西面是开阔地。陈宇寰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三座山头上分别布置了火力点,形成交叉火力网。他还在开阔地带埋设了大量地雷,设置了多重陷阱。
日军的第一波进攻从东面山头开始。清晨5点30分,大约两个中队的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向东面山头发起冲锋。我军阵地上的机枪手沉着应战,等日军进入有效射程后才开火,一轮齐射就打退了日军的进攻。
但日军很快就展开了第二波攻势。这一次,他们同时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日军的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我军阵地倾泻火力。我军将士依托工事顽强抵抗,但伤亡开始增加。
上午8点,日军出动了轰炸机,对赵家庄进行狂轰滥炸。密集的炸弹将阵地炸得千疮百孔,但我军将士始终没有后退一步。一位负伤的战士直到失血过多昏迷,手还紧紧握着机枪不放。
战斗持续到中午,陈宇寰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主力部队已经安全撤离到了20公里外的安全地带。但此时的赵家庄已经陷入了重围,东南两面的阵地已经失守,只剩下北面一个缺口。
陈宇寰立即召集剩余的战士,准备突围。但就在这时,日军的援军赶到了,封锁了北面的最后一条退路。整个赵家庄变成了一个死地。
下午2点,日军发起了总攻。陈宇寰带领剩下的110名战士,在村子里展开了巷战。他们利用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进行抵抗。但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陈宇寰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他带领突击队多次冲锋陷阵,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在一次突围战中,他亲自操作机枪,掩护战友撤退,自己却被日军的炮弹击中。
到了下午4点,赵家庄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陈宇寰身中数弹,但仍然坚持战斗。他用最后的力气,将一份重要的军事文件交给了一名战士,命令他无论如何也要把文件送到司令部。
最终,陈宇寰和110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主力部队安全撤退的时间。当日军进入赵家庄时,发现阵地上到处都是弹壳,每一位牺牲的战士身边都有数名被击毙的日军。
四、洪麟阁的生死抉择
就在陈宇寰在赵家庄英勇殉国的同时,另一位副司令洪麟阁正带领部队向马伸桥方向突围。10月15日凌晨,洪麟阁率领的第三路军在马伸桥北遭遇了日军的重兵包围。
当时的战场形势极为严峻。日军第一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马伸桥一带形成了多重包围圈。他们在各个关键路口都设置了机枪阵地,还派出了大量巡逻队封锁所有可能的突围通道。
这天早上6点,昌黎支队司令丁万有带领一支小分队,试图从北面突围。但刚一出发就遭到日军的猛烈炮火攻击。丁万有不幸中弹牺牲,整个支队瞬间陷入混乱。第五总队也在这次遭遇战中被打散,总队长李润民、高培之相继牺牲。
洪麟阁在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召集各部队指挥官开会。此时的第三路军已经被压缩在一个方圆不足5公里的区域内,弹药补给也已经所剩无几。
经过短暂的研究,洪麟阁制定了一个突围计划:由他亲自率领一支50人的小分队从东面发起进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同时,主力部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西面的山林地带突围。
上午8点,洪麟阁带领突击队向日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他们选择了日军防守最严密的一处据点进行突袭,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确实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突击队发起攻击的同时,主力部队开始向西面突围。他们分成了十几个小组,利用地形的掩护,成功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
但日军很快就反应过来,立即调动预备队对突击队形成合围之势。洪麟阁带领的突击队陷入了苦战。他们在一处高地上设置了临时防御工事,利用有限的弹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突击队的50名战士已经只剩下不到10人,弹药也即将耗尽。这时,洪麟阁收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主力部队已经成功突围,正在向预定地点转移。
在得知主力已经安全后,洪麟阁命令剩余的战士趁夜色突围。他自己则留下来继续吸引日军的注意力。战士们多次劝说洪麟阁一起撤离,但都被他坚决拒绝。
夜幕降临后,日军对高地发动了总攻。洪麟阁独自坚守在阵地上,利用最后的子弹与敌人周旋。在弹尽粮绝之际,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当日军攻上高地时,发现洪麟阁已经壮烈牺牲,他的身边散落着打空的弹匣,周围倒伏着数十具日军尸体。这位年仅39岁的革命军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
后来经过统计,在这场突围战中,洪麟阁带领的突击队共击毙日军120余人,为主力部队的安全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们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成功地完成了战略撤退的任务。
五、平西大撤退的历史代价
平西大撤退的伤亡统计工作一直持续到1938年11月中旬才基本完成。这场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撤退行动,给冀东抗日联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从统计数字来看,原本五万人的队伍,最终只有1200余人突围成功到达平西地区。其中,李运昌率领的部队损失尤为惨重。他们在突围过程中多次遭遇日军围追堵截,最终只有130多人活着回到冀东。这支部队的伤亡率高达97%,创下了八路军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在这次撤退中,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基层战士,更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仅团级以上的指挥官就牺牲了15人,其中包括副司令陈宇寰、洪麟阁,昌黎支队司令丁万有,第五总队长李润民等重要将领。这些指挥官的牺牲,给冀东抗日联军的军事指挥系统造成了巨大打击。
物资损失也十分惨重。由于撤退仓促,大量重型武器装备不得不就地销毁或掩埋。据不完整统计,联军失去了迫击炮24门,轻重机枪86挺,步枪3000余支,以及大量的弹药物资。这些装备大多是此前在战斗中缴获的,来之不易。
更为严重的是,联军失去了在冀东地区经营多时的根据地。此前解放的21个县城全部重新落入日军手中。当地的抗日政权被摧毁,大量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许多支持革命的群众被日军杀害。
高志远在撤退途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在穿越一个村庄时,看到一位老乡冒着生命危险,给养伤的战士送来一碗热粥。这位老乡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我们等着你们回来。"这句话让许多战士流下了眼泪。
幸存下来的战士们带着沉重的心情继续前进。他们中有的人脚上的鞋子已经磨破,只能用树皮包裹着伤痕累累的双脚;有的人已经三天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靠着野果和草根充饥;还有的人身上中了枪伤,但为了不拖累队伍的行军速度,硬是一声不吭地坚持着。
11月初,当最后一批突围的战士到达平西地区时,整个部队已经完全改变了面貌。昔日威风凛凛的五万大军,如今只剩下一千多名疲惫不堪的战士。他们的军装破烂不堪,武器也所剩无几。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抗日的火种就不会熄灭。
这些幸存的战士后来被编入八路军其他部队,继续坚持战斗。有的人在后来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的人一直战斗到抗战胜利。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讲述那些在平西大撤退中永远留在冀东大地上的战友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