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摄影机出现之后留下了不少老照片,这些照片可以让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百态。
今天小编将继续带大家看看这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有晚清官员夫人、一百年前的雷峰塔、晚清县城、晚清讼师等等。
这是拍摄于广州的一位晚清官员夫人的老照片。
她身穿补服,脚踩花盆底,正准备走上台阶时被抓拍,留下了这一影像。
古代补服是可以通过补子的图案来确定身份等级的,但这张照片是侧面,图案也不是十分清楚,无法判断其身份。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补服等级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
晚清时期的雷峰塔。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历史上,雷峰塔曾多次毁于兵火,又曾多次重修。
清代初期,仍为赭色砖塔,康熙帝南巡时题额“雷峰夕照”。清代后期,雷峰塔因年久失修,愚民盗砖,塔基削弱。
这张照片上看到的一百多年前的这个雷峰塔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在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就因塔砖盗挖过多、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震动而倒坍了。
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重建于2002年。
晚清妇女正在纺织。
晚清上海县城城门。
晚清的百姓。
晚清留美幼童梁如浩和唐绍仪合照。
他们都是清末第三批留美幼童,两人都是香山人。唐绍仪归国后历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并出任全权大臣与英国谈判西藏主权。 民国时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他积极反对帝制,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
梁如浩回国后任天津兵工厂绘图员。1885年起为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幕僚。历任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天津海关道、上海道等职。1923年任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被举报以公谋私,迫于舆论压力辞职 。
中国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出洋时一般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晚清两位年轻女子合影,她们裹着小脚。
晚清摆拍的街头景色。
这张照片展示了晚清算命先生、剃头匠、小吃摊贩等不同职业。
晚清的南京东水关。
东水关是南京明城墙的两座明代京城水关之一,。始建于杨吴筑城时期,与西水关相对,是古代南京保存的一座最大的水关。
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在古代,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
晚清的讼师。
讼师是旧时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
晚清的背夫,他身上所背的家具已经远远高于他本人。
晚清的一些狭窄险峻的道路车马通行不便,于是便产生了背夫这一职业,以帮人驮货物运输为生。成百上千吨的物资就这样靠他们的双脚和双肩背进背出。
古时以茶马古道的背夫最为著名,这些背夫们有时需要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风餐露宿,十分危险辛苦。
晚清清军官兵合影,从他们身上的兵服,可以看到写的是“步兵”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