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蛇效应”告诉我们:养孩子就需要少较劲、多定心

兰妈谈育儿 2024-09-09 21:43:24

文/兰妈谈育儿

从前,有一个农夫顶着烈日炎炎的高温在地里割草

大概是割草的动静太大,草丛里突然冒出一条蛇,然后把农夫的手给咬伤了

农夫被咬后,气愤不已,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拿起镰刀打算一刀砍去

可受了惊的蛇也迅速跑开了,农夫带着伤口在后面追着,还势必要以牙还牙,非要把蛇剁成肉酱才能解气

结果呢,农夫追着蛇跑过了田埂,还跨过了小溪,蛇也一溜烟的功夫钻进草丛不见了

看着彻底消失的蛇,农夫也因为体力透支、毒素加速蔓延而倒地不起了

这就是有名的“追蛇效应”

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不要去过度纠缠、更不要过度报复,否则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也极有可能会无端制造更多麻烦

而追蛇效应虽然是个生活哲理故事,但也是紧贴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的成长教育,都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件事,就立马翻脸去故意针对、打压

那首先,这个过程本身就不愉快,不断纠缠下去,还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再说说深层问题,如果两个互相伤害的人,还是彼此最重要的亲人,那最后失去的何止是和谐的关系呢

因为伤害一旦造成了,再继续纠缠,只会让伤疤越来越深、痛苦也越来越多

所以,站在育儿角度去看待“追蛇定律”,兰妈得出的经验是:“不想和孩子关系破裂、争锋相对,那养孩子的过程中就要少较劲、多定心

其中,定心的过程大致就分为理解、包容、倾听、共情四个方面:

01

理解方面:

管住嘴巴,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沟通

“砰—”

这是表姐那17岁女儿的叛逆行为

并且,也已经快记不清,这丫头是多少次这样摔门离去了

每每发生这样的情况,表姐都会气得冒烟,眼泪也挂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有时候顶嘴起来,还恨不得把孩子拎起来一脚踹出门外

其中,最让表姐无法理解的,还是她女儿前后的转变了

要知道,这孩子以前和表姐的关系特别好,表姐说什么就做什么,每次有什么好吃的还都省着带回家和她妈妈分享

而这些,很多亲戚朋友见了也都夸表姐育儿有方,把孩子教育得服服帖帖

可这种乖巧听话并没有维持多久,自从进入初中阶段之后,表姐和孩子的关系就一度降到冰点

有好几次,就因为提醒写作业这件事,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表姐催促:“赶紧写作业,都几点了”

孩子反感:“我知道写,真烦人”

如果再说些什么,接下来不是不服气地各种顶嘴,就是故意捂着耳朵做出“我不听”的反应

每次到了这里,表姐就越看越焦虑,越想越生气,嘴里更是说不出什么好话

于是,糟糕的亲子关系就因此形成了,两个人也时常互相伤害: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觉得大人看她不顺眼

这是什么?这就是焦虑后的情绪崩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追蛇效应

想要改变现状、突破追蛇效应的过度消耗能量,那最直接的有效方法就是稳定情绪:

比如,孩子情绪失控、行为偏激时,不管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耐心地等着孩子情绪稳定

等到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之后,你会发现,时间越久孩子情绪越稳定

届时,合适的情绪才能说出合适的话

02

包容方面

别怕犯错,哪里的问题就从哪里解决

成长中的孩子就像是弹簧一样,你对他用力过猛,他反抗的力度就越大

和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聊天,我说起了教育里孩子叛逆的焦躁、和无奈

没想到,她听完我的满腹抱怨后,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说:

“你这,就是太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了,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慢慢会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当家长的,越较劲、孩子自然就会反抗得厉害”

“不想跟孩子落个见面烦躁、开口遭骂的地步,那就必须先放下家长的权威,还要改掉命令、指责、和要求的讲话语气”

“等到家长的语气慢慢变好了,那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变好

这就是典型的弹簧式教育,想要孩子变好,最先改变的也应该是家长自己

还有个朋友,不经意间就发现了

那个正在跟他顶嘴的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比她个子还高出很多

两个人发生冲突、争执时,她这个老母亲,也根本就说不过自己的儿子了

特别是当儿子说出:“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想好过”的抵触心理时,她突然感受到了什么是失败

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朋友就下定决心开始当儿子的小跟班

儿子说:“等会写作业”

她包容说:“没关系,相信你会把自己的学习规划好”,然后又每天读不同的书、追着儿子问不同的问题,直到儿子养成每天回家就积极写作业的良好习惯

除此之外,看到儿子写完作业没事可干时,朋友还会喊过来帮帮忙:

“屋里的地还没拖,妈妈的力气不够,你可以帮帮忙吗”

“快快,妈妈接个电话,你帮妈妈把锅里的菜炒一下”

就这样,当朋友放下“爱操心”、“嘴唠叨”之后,她的教育原则就是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儿子,对自己儿子的态度也是舍得“使唤”做事,但从来不会“盯着”他做得怎么样

这就是父母包容的魅力,也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任何时候,我们也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看,更别害怕孩子犯错,遵循“哪里的错误就从哪里解决”原则,相信在理解和包容的宜人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就慢慢变好了

03

倾听方面

不管何时,孩子愿意分享就认真听着

家里有小孩的家长都知道,管教好一个孩子,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的范本

有的,只不过是刚好适合孩子,又是孩子渴望、需要的东西

有位二胎妈妈,曾跟我分享了一段育儿经历

因为小妹妹出生后,对大儿子的忽视,导致老大脾气很差,平时在家里也几乎不跟她这个妈妈说话,母子感情更是一度陷入僵局

有那么一段时间,就因为不同意打篮球,老大就一整个学期不跟她说话

即便是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儿子也对她爱搭不理,仿佛就是一个家里的两个世界人

没办法了,妈妈只好求助儿子的班主任,希望老师平时在学校能多开导开导

结果,老师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糟糕的亲子关系都出在她这个妈妈身上

因为平时太严格,只要觉得不行、不好,就会直接对儿子说:“NO,不行”

平时要是做错了事,那更是不给任何解释,直接翻起旧帐,用曾经的错误来验证孩子糟糕的事实

于是,儿子就慢慢出现了不反抗、也不说话的抑郁情况

记得某知名育儿专家,针对孩子的教育规则问题时,曾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

他说: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规则,并不是针对孩子,而是考验父母的应对、和解决问题能力”

“当孩子很糟糕的时候,你能用包容、理解和倾听去带孩子走出困境,这就是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教育也会因此成功一大半”

讲真的,包容、理解、还有倾听,也应该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掌握的能力

就像每一个叛逆、不听话的孩子本身,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糟糕,而是心底一直隐藏着一个声音:“我想爸爸妈妈多看看我”

这个声音越强烈、他们就越想刷存在感证明自己

所以,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安全感,这才是孩子肯开口说话、愿意亲近你的最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还愿意分享,那不管什么时候,家长就要认真听着

而一个愿意分享、另一个愿意认真听,这便是教育里好的开始~

04

共情方面

不管何事,说话前想想自己能否做到

拼单的顺风车上,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正在为画画获奖的事情跟妈妈兴高采烈地分享着

可旁边的妈妈看起来格外忙碌,她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给同事发语音聊工作

对于男孩的分享并没有听进去只字片语,也一直没有回应过男孩

等到好不容易忙完了,看到一旁撅着嘴巴,还满脸不高兴的儿子,才想起来问他:“今天画画比赛的结果怎么样”

而那时候的男孩,显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他看了看妈妈,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还可以,我还得了二等奖”

妈妈一听,瞬间有些失望,她对着儿子就开始唠叨说:“怎么会第二名,我跟你爸每天那么辛苦,在你身上投资那么多,怎么会只拿第二名呢”

再看着男孩低着头不言语的沉默,我突然想到教育专家卢勤说过的一句话:不会说话的家长,一张嘴就让孩子失去了表达欲望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也是:“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说话,或者你说话的时候不理人,那基本上就是孩子说话你听得太少,孩子不说话你又说得太多了”

还有一个女孩,读高二的时候好不容易搬了新家,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

这本来是特别高兴的事情,可女孩却满脸愁容,整个人都显得格外疲惫、无奈

怎么回事呢?原来,女孩妈妈为了可以更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就借着“安全”问题在家里安装了监控

对此,女孩很崩溃,也很不满

她觉得妈妈根本不尊重她、也不信任她

她想过反抗,可最后却被妈妈反过来批评说:

“我能害了你吗?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

“再说了,就你一个十几岁孩子,能有什么隐私,有什么是妈妈不能看的,真是搞笑”

更糟糕的是,妈妈还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

久而久之的情况下,女孩变得越来越郁郁寡欢,每每见到妈妈还紧张得手心出汗

而如此敏感脆弱的心理又如何能安心学习、积极向上呢

所以,为人父母者,想要大力培养孩子,这是好事,但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

正如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一样,我们在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也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如果还是不能感同身受,那就在对孩子说什么事、讲什么话之前,先想想这样的讲话方式自己能不能接受得了

如此,在换位思考的过渡阶段,大家才能理性看待问题~

那么,关于养孩子就需要少较劲、多定心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5 阅读:325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