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

艾伦说今古 2022-08-19 13:25:18

张若虚,生于公元660年,扬州人。唐朝诗人。

他的《春江花月夜》颇具传奇色彩。这篇诗在唐代籍籍无名,不见诗集收录;最早收录这篇诗作的是北宋人郭茂倩。

郭氏祖有荫德,高祖、祖父、父亲都是有文化之人,为仕坦途,到郭茂倩这代,他本人无心混官场,故对文遗产情有独钟,下大功夫编书,倾毕生心血集《乐府诗集》,凡十类,共一百卷。收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以及先秦至唐宋的歌谣五千余首,号称“乐府双壁”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均收录其中。是一部很重要的典籍,弥足珍贵。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乐府最初足秦汉时期朝廷设置的音乐管理官暑。魏晋六朝时期采集了大量的民歌,其中五言、七言及杂言都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共计252字,七言形式,读之节奏趋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旬,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河人视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佛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开篇切题。由于月亮对地球引力的变化,春天潮水比秋天平缓很多,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让人思绪悠长。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到此开始有思索了。这是个哲学问题,由生到死,生生死死,一代接一代,可自然却不是这样,每年都一样,年复一年。站在人的立场和角夜,真是不知江上月每年都在等待何人,看见的只是长流不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一段开始思念,一种相见,两处闲愁。张若虚自如地把控在外与在家相互思念的人们的情绪,写得平静不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若虚继续惆怅。昨天夜里做梦了,梦见的意境很美:花落幽静的水潭,可惜春天都过去一半了我还不能回家。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写到最后越来越实,月亮慢慢地沉了下去,海上雾气开始升腾,碣石与潇湘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真不知谁能趁着这月光回到家中。

张若虚的《春红花月夜》非彼《春江花月夜》。正真的《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今己不在。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借旧题发新思,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若虚紧扣春、江、花、月、夜五题,憧憬人间美景,描写游子思妇缠绵悱恻的心情,由景入情,由远及近,虚实结合,落在一个死循环上,而正是这个死循环,阐述了自然与人生的宏大意义。

人生追求不是都要有结果的,过程有时比结果还重要,甚至比结果感人。情都是在过程中产生的,思念之苦只有条件达不到最是强烈,没有思念之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张若虚在这首诗中都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故得到后世不绝的赞美。

《春江花月夜》默默无闻几百年,后又闻名天下几百年,都是它的命运。到了近代甚至有“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此话追溯起来找不到出处,有人认为张若虚有宇宙意识,月升月落,潮涨潮平,纯洁的爱情被宇宙意识升华,所以才会“孤篇压全唐”。

此话说重了,首先这诗是乐府诗,闻一多先生的讲义里也将其归入宫体诗,他所有的赞誉多基于宫体诗范畴,所以他才说“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高低荣辱对张若虚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春红花月夜》借旧题发新意,离别情绪的人生感悟对后人很有启发,价值无限。

1 阅读:20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