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之美,美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一样,在天地间经历着四季变迁,莺飞草长。“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处理“天”和“人”的关系,中国人很早就做出了思考。战国末年的《易传》把天、地、人视为“三才”,最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协调”,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自然界的生生灭灭之中,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既顺应自然,也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都离不开“天人合一”这一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农业上,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时刻显现着人和自然的和谐,认为要顺应自然而从事农业生产;在绘画上,中国的山水画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山水画,山水、花鸟鱼虫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的文学,有著名的山水诗,涌现出数量庞大的山水诗人;在城市的建设和建筑的设计上,中国人无论在选址、规划还是建筑上,处处都体现出了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以及人和自然的协调。
江南文化的“天人合一”在江南园林中得到完美体现,江南园林既可见自然之美,也可见人力之美,二者合二为一,是天人合一的杰出代表。园林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不同,其发朝之初,被称作“圈”,是放养野兽供帝王打猎的场所。这种囿中又常常仿高山筑高台以祭神,并模仿自然界中湖泊造“灵沼”,台和池的结合加强了固的神性,虽然其功能与后代园林大相径庭,但是其在造园手段上也主要是对自然的模仿。随着国家形态的发展,园林到秦代统一时期,成了皇家的象征。
秦始皇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唐代的兴庆宫,都成为一个王朝显赫一时的标志。江南的园林主要是私人园林,私人园林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社会矛盾激烈,士人对社会现状普遍持悲观态度,于是,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盛行,玄学之风日炽。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对现世的否定与中国本土的玄学结合起来,促使士人们消极避世,寄情山水,借此彰显性情。因此,诗人们除了喜欢游山玩水之外,还常常将山水的景象缩微后建在自己的住宅周围,以求让自己在自然山水的意境之中获得更多的超脱。这类园林是私人园林的雏形,而且奠定了以后中国私人园林建造的基调。
江南园林是一个个自然山水的缩略图,更是设计者们智慧的象征,巧妙的构思将人为的因素都掩盖起来。苏州园林中的路径和池水,全都是曲折的,不规则的,没有两处相同的景物,也不讲求对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率性而为。但师法自然的同时,却也是自然和人的最佳结合。拿假山来说,假山是任何一个江南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对假山的运用和堆砌上,常常是取太湖之石,不做雕饰,让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如何堆砌,却也体现了设计者的情感和思想。
如著名的狮子林中的假山,由于其主人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而佛教中又有狮子吼之说,所以在大画家倪云林的指点下,假山就取本来呈狮子状的石头作为材料进行堆砌,假山形状就如同一幅群狮图,假山上植有树木,假山中还有很多山东,假山中峰回路转,如进入了真正的山中,奥妙无穷。作为自然的精灵,石头不仅以假山的形式出现在苏州园林中,更出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墙上的画框中镶嵌着打磨成片的石头,取石头的天然纹理为画,家具上也镶嵌着天然的石头,一切都与建筑浑然天成,让人有返璞归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