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已让欧洲大陆陷入冷战后最深刻的安全秩序重构之中。面对美国“撇开”欧洲单独与俄罗斯讨论停火,甚至暂停对乌军援的举动,欧洲国家深感焦虑不安。
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乌克兰维和部队”计划,成为欧洲试图通过防务自主应对危机的重要尝试。然而这一计划的推进不仅面临内部协调、外部压力等多重阻力,更折射出欧洲在安全领域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探索。
自2004年欧盟接管北约在波黑的维和任务以来,欧洲已在全球积累了丰富的维和经验,目前部署约3500名军事人员。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提出“战略指南针”行动计划,提议组建一支规模数千人的快速反应部队,标志着欧洲维和力量的初步探索。
2024年2月马克龙首次提出“乌克兰维和部队”设想,随后得到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认可,并成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眼中“值得讨论”的安全方案。该部队旨在监督停火、提供军事训练、维修支持等,帮助乌克兰军队提升战斗力,同时避免直接卷入冲突。
部队由英国和法国牵头,主要由军事教官和排雷专家组成,不包括作战部队。部署地点远离冲突地区,例如英国战斗机将驻扎在乌克兰境外基地,执行空中巡逻任务以实现“战略威慑”。
特朗普上任后迅速与普京通话,同意就结束俄乌冲突进行“紧密合作”,并暂停对乌军援。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是直言,乌克兰恢复到2014年边界不现实,美国不会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美国副总统万斯批评欧洲内部威胁,强调北约欧洲成员国应承担更多财政责任。赫格塞思称欧洲安全已非美国优先事项,加剧了欧洲对未来长期安全的担忧。
面对美国的“背叛”,欧洲国家转向加大对乌支持力度,例如英国提供22.6亿英镑贷款,欧盟与北约成员国在法国会晤讨论安全保障框架。这些举措既是表达对美政策的不满,也是为了弥补自身防务力量不足的短板。
法国作为首倡者,积极推动维和部队组建;英国则视其为“脱欧”后重返欧洲事务的重要机会。德国认为现阶段讨论维和行动为时过早,强调在没有和平协议的情况下贸然行动“非常不合适”。
意大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对派遣军队持保留或反对态度,认为此举会增加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风险。波兰虽支持乌克兰,但明确表示不会派遣军队,强调自身防务资源有限。
北约在东欧前线的燃料供应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限制了维和部队的规模与行动能力。美国拒绝参与维和,欧洲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进一步压缩了部队的实操空间。
根据兵棋推演,在乌克兰维持有效威慑需部署12个机械化旅约10.5万人,但实际规模可能仅3万人。这种缩小化的规模意味着部队难以发挥预期效果,更多只是展示欧洲的战略姿态。
从“乌克兰维和部队”的提出到推进,反映了欧洲对战略自主的迫切需求。面对美国态度的变化,欧洲国家意识到依靠美国“保护伞”的时代已不可持续。
如何弥合英法与德意等国的分歧,形成统一立场,是欧洲推进防务自主的关键。缺乏共识的欧洲,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俄罗斯的军事压力、美国的外交施压,以及北约内部的分歧,都让欧洲在防务自主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欧洲防务自主# #乌克兰维和部队# #俄乌冲突# #战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