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武者,当具君子之儒,兼侠者之风,亦刚亦柔。作为一个被太极浸润多年的高手,他拥有的不仅是精湛的拳技,更练就了武者佛心,如遗落于尘世的璞玉,散发着独有的人格魅力。”
这是“感动温县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写给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炳的颁奖词。
面容清癯、轻言细语,初见陈炳,倒不像是走南闯北的习武之人,更像是一位谦虚内敛的学者。
作为陈式太极拳新一代领军人物,几十年来,陈炳研习不辍,致力于守护与拓展太极拳文化疆界,积极编写太极拳法,推动太极拳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设30多家太极院,将这份源自中国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全球共享的生活方式。
“太极拳不仅是一项武术,更是一种中国哲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近日,陈炳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获知消息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拳健天下”的朴素初心。
出陈家沟
深秋,位于豫北的陈家沟村寒意渐起,村南头,一处比太阳更早醒来的院子里,陈炳正带着学员们练拳,缓抬脚,轻落步,一起一落间,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陈炳所在的陈家沟,是河南焦作市温县清风岭上一个不大的村庄,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17世纪中叶,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创编太极拳,经过300多年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多个流派,数亿习练者遍布世界各地。
“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这是陈家沟人代代传唱的一句民谣。1971年,陈炳出生在陈家沟太极世家,作为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5岁那年,陈炳便开始跟着家人习拳。
“刚开始是姑姑教的,后来叔叔陈小旺、陈小星也开始教我练拳,但那时候教学是在家里悄悄进行的。”陈炳说。
很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陈家沟,村小学成立了武术队,陈炳有幸入选。1983年,河南省体育局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面向全县选拔20名优秀苗子,免费重点培养。经层层选拔,12岁的陈炳入选了这个“加强班”,打牢了太极拳功底。
幼年打下的良好基础逐渐显现。20世纪9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系统学拳的青少年之一,陈炳开始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
1990年,陈炳在焦作市武术比赛中获得太极拳、太极剑、对练三项第一名;1995年,他获得河南省太极推手和太极拳全能冠军;1996年,陈炳首次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一举夺得70公斤级推手第一名。
也正是这次在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上的亮相,引起了上海代表队领队的注意,这位来自上海体育大学(原上海体育学院)的谢业雷老师看到了陈炳身上的潜力,愿意支持陈炳报考大学。
接到这根“橄榄枝”时,陈炳犹豫了许久。像所有陈家沟的拳师一样,20岁出头的陈炳开始跟着叔父辈在外地教拳。“当拳师收入高,且稳定,前程一眼能望得到。”陈炳说,加上自己年龄大了,考大学未必能行。
一边是坦途,是陈家沟世世代代拳师蹚出来的路;一边是未知,是从未有人闯过的道。思虑再三,陈炳给二叔陈小旺写了一封信。
几天后,陈炳收到了回信,信上说:“只要你考虑好,我们支持。”
把信重新放回信封后,陈炳决定,走出陈家沟。
经过一年多的备考,1997年秋,26岁的陈炳收到了上海体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是陈家沟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拳师。
大学的教育也让陈炳对人体科学、运动理论、武术专业知识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他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运用现代体育理论,不断总结探究拳术理论,并多次在国内武术杂志上发表拳理论文,出版发行《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老架二路》《推手法》等教学光盘,并首创《陈氏太极拳放松功》。
在校期间,为了宣传推广太极文化,陈炳创建了陈氏太极拳协会,并把协会活动辐射影响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周边高校,让陈家沟古老的太极拳在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高等学府扎下了根。
回陈家沟
当越来越多像陈炳一样的年轻人让太极拳在城市落地生根时,陈家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再不回来传拳,陈家沟就越来越空了。”
大学毕业前,陈炳接到来自家乡三叔陈小星的电话以及二叔陈小旺的来信,这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随着越来越多拳师的出走,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师资流失,生源匮乏,来村里学拳的人越来越少。家里人来信希望他能回去,挑起教学重担。
彼时,陈炳已和上海一所知名大学达成就业意向。
刚从“沟”里跳出来,怎么能再跳回去呢?
但再次面临选择时,陈炳几乎没有犹豫。
“当时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不赞成我的想法,一位武术界的前辈还特意写信劝我,大家都觉得留在上海会有更好的发展。”陈炳说,上大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若连在家乡都飘摇不定,太极拳还怎么立足世界。
“最终,我还是回到了陈家沟。”
当陈炳轻描淡写说出这句话时,记者看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事实也确实如此,回到陈家沟的陈炳开始了他传承和弘扬太极拳的职责之路。
回村的第一件事,陈炳把重点放在了在村里疯玩闲逛的孩子身上,他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注入才是未来太极拳发展的动力。
自2000年起,回村后的陈炳开始为陈家沟村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免费太极拳培训,并担任焦作市教育系统体育教师太极拳培训教练,义务承担了中小学太极拳教材的编写和校对工作,共参与编纂出版太极拳书籍13册。
针对村子发展实际,陈炳还发起了陈家沟太极基金会,该基金会至今已经资助40余名贫困学生,先后有近20名考上了本科院校,大多成为了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太极拳传播者。
创办陈家沟第一家太极拳专业网站、改善办学环境、筹措资金、培养教师……经过几年努力,陈家沟逐渐恢复了生机。2007年底,陈炳在家乡建立了陈家沟国际太极拳院,并把文化课融入进来,培养专业太极拳教练员。
如今,太极院的教练培训体系已经形成,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经过严格训练考核,一部分已经在国内外各地武校担任拳师,成为太极拳弘扬传播的新生力量。
27岁的陈佳军便是其中一个。
“我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炳师练拳,亦师亦友亦父。成为太极拳教练是我的理想,通过这些年系统学习和训练,很庆幸我实现了理想。”陈家沟国际太极院教练陈佳军说。
回到陈家沟的陈炳发现,每年春节期间,在全国各地教拳的拳师都会返回家乡,但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吃喝打牌。
“保持陈家沟太极拳的长盛不衰、延续村中世代习武风尚、守护太极拳发源地根脉,促进拳师间的交流团结、扩大村民习拳群体,夯实全村习拳基础,激发全村以习拳会拳为荣耀……”2015年底,陈炳在村里张贴了这样一则宣言。
随后他发起组织了首届陈家沟村民太极拳交流大赛,把从全国各地回家过年的拳师和村民们,从牌桌、酒桌引到了太极拳赛场,并恢复了陈家沟中断42年的太极舞虎,随后又在村里开设“太极之家”评选赛。一时间,祖孙三代齐心同练一套拳、稚气未脱的娃娃团有模有样地打着招式、意气风发的青年拳师点到为止的切磋成为陈家沟人最期待的春节景致。
如今,漫步陈家沟,陈炳最初回来时的萧索早已不在,这座只有3000多人的小村庄,拥有300多名拳师、50余家武馆武校和18个武术社团。
沿着山间小路行走,身穿白色训练服的孩童、林荫下正在“起势”的村民,陈家沟的老幼妇孺习拳蔚然成风;碑楼牌匾、门头巷道,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线上”授艺,“云端”练拳,越来越多的年轻拳师开始推动太极拳“触网”传播……
再出陈家沟
近日,结束了为期35天的海外太极拳教学活动,陈炳从欧洲返回到陈家沟,此行他去了4个国家。
这不是陈家沟拳师第一次走出国门。
1983年,时任河南省体委武术馆教练的陈正雷东渡日本访问,进行太极拳交流,他也是陈家沟历史上首批走出国门的太极拳师,自此,这个豫北小村的拳师陆续开始“出海”。
“人们对于太极拳的兴趣往往源自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兴趣,特别是西方人对精神修养的传统追求,这使得太极拳成为一种良好的文化媒介。陈家沟人的目标不仅是把陈氏太极拳像传家宝一样传承下去,更要将太极拳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带入更加广阔的世界。”陈炳说。
早在1999年,还在读大学的陈炳就曾跟随叔叔到韩国教拳。2004年,陈炳决定把自己的太极拳教学点扩展到更远的地方,走出国门开拓发展空间。也正是当年,陈炳在美国芝加哥创办首家太极拳馆,拉开了他“拳健天下”的序幕。
第一次去美国教拳的经历让陈炳印象深刻。
“我在一个跆拳道馆里教授太极拳,当时整个芝加哥只有三家太极拳馆,而跆拳道馆则有200余家。”陈炳说,在机场转机的时候,他留意到很多国家的机场设有专门的瑜伽室。
当时,陈炳就在心里默想,未来太极拳一定也会有这样的空间。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作为陈式太极拳新一代领军人,陈炳沿着老一辈人的足迹,绕着地球奔波,飞行里程高达数百万公里,不断为太极文化“开疆扩土”。
如今,陈炳在全国各地设立139家太极拳馆和辅导站,授拳50余万人,并在世界20多个国家成立了30多家陈炳太极院,申请成为其弟子或开设分院的请求也大幅增加,甚至不少“洋弟子”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开馆教拳。
“有弟子跟我说,芝加哥的太极拳馆数量一度增至六七十家,在西雅图、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地,太极拳文化也尤为活跃。”最让陈炳欣喜的并非个人荣誉的累积,而是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
太极拳的海外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要面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因此陈炳深谙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教他们练会一套拳容易,让他们体会太极精神不易,尤其是讲到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气和意念等,很难通过翻译讲清楚。”在陈炳看来,太极拳的海外传播不止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太极文化的内涵传递。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炳在指导外籍拳师习练太极拳。(组图均由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海外学员在短时间内对太极拳产生兴趣,陈炳创新编制了一套放松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
一次,在讲到“心静”时,很多学员不理解,他便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晃动后让它静置,直至水波逐渐平息。“太极拳,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纷扰中找到这份宁静。”陈炳说,用茶杯比喻身体,水比喻思绪,引导学员自我调节,达到身心的真正放松。
通过陈炳的实践与传播,太极拳不仅作为一项武术,更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随着太极拳在海外的普及,陈炳的名字被越来越多国际友人所熟知,他频繁受邀到世界各地,一年中,有4个月的时间都在国外。
这是一场太极拳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玻利维亚前外交部长、现国家武术协会主席费尔南多前后7次到访陈家沟;智利弟子奥贝图曾率30多人转三次飞机来到陈家沟习拳……在陈家沟的太极拳馆里,常常可以看到各国学员的身影。就在10月,来自美国、阿根廷、巴西、德国等几十位太极爱好者专程来到陈家沟,只为听一场陈炳的太极公开课。
今年下半年,陈炳收到一封来自希腊奥林匹亚市的合作意向书,该市计划与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结成友好城市。其中一些更具实质性的合作提议让陈炳倍感兴奋:在奥林匹亚的奥林匹克广场设立太极拳创始人与奥林匹克创始人的雕像,邀请太极拳团队参与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的表演,以及在奥林匹亚公园建设太极拳文化中心。
“岁月失语,唯拳能言。”
此次欧洲教拳临行前,陈炳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与他同行的还有22岁的儿子陈绍桐,这是绍桐第一次跟随父亲出国教拳,也是他接棒“拳健天下”的开始。
重回陈家沟
艺传海外,根在故里。
与年轻时不同,最近几年每次出国陈炳心里始终念着陈家沟。
如今,“陈家沟”成了陈炳口中说得最多的词,也是他始终背负的使命。
4年前,当太极拳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出后,陈炳正在深圳授课,那天他接到了天南海北的祝福,也是自那时起,他对太极拳的本土传播有了更深远的思考。
“现在,我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陈家沟的发展上。”作为中国非遗协会太极拳专委会副主任,陈炳深知家乡太极拳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太极拳给人的印象比较传统,缺乏足够的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同时现有招式不利于快速普及。”陈炳说,这意味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与现代生活节奏相契合,比如开发适合办公室一族的简短放松练习,或是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等现代化手段扩大影响力。
此外,陈炳认为,在保证太极拳普及化的同时,也要提升太极拳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激励拳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技术水平。
为此,他坚持太极拳“年轻化、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希望通过对太极拳动作的改编和整理,守正创新,让太极拳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如今,陈炳的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拳馆,而是通过开设公益课程、参与社区活动、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在陈家沟,网络直播讲授太极拳已经成为传播太极文化的新方式,目前村里有几十位直播教授太极拳的主播,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未来,我希望陈家沟能有一所太极拳大学,为太极拳做人才储备,有人才能接上劲儿。”陈炳向记者畅想着陈家沟的未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桂娟 史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