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看这个题目你会觉得哗众取宠了吧?那么,麻烦你用上十分钟左右时间看看这篇文章,再决定转不转发啦,拜托。 最近电影院哪部电影最火?《二十二》!
在上映首日以1.5%的排片率拿下395万元票房,上座率高达32.1%,甚至超過了当日票房冠軍《战狼2》16.7%的上座率。上映3天,截至昨晚8時,《二十二》总票房超过4000万元,以24.3%的上座率超过同档期院线电影。关于它的评论好像也有不少了,曾先森就随便聊聊自己的看法吧。
这部电影没有一味煽情,而是把视角对准慰安妇的生存现状。
这是曾先森喜欢的模样,这样做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过度煽情。另一层意义是,这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电影,很多慰安妇已经逝世,记录成为最珍贵的资料和影像。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记录者的角度,而非一个批判者的角度。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以纪录片的访谈形式拍出来的原因。
影片拍得相当相当的克制。影片伊始到影片结束以两场葬礼启程,仿佛生命的轮回。而作为慰安妇的时光,不过是她们人生的一个片段,只是偶尔提起,不会被永久打扰。
不打扰,是最后的温柔。但是记录这样的生活,却能让人警醒。
这本来可以是日军侵华的宣言,但是这部电影这样拍却告诉了我们,事实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发生后的整个人生应该如何面对?重要的是,观众对于历史的反思。
受害者李美金奶奶说:“白天让我们在又高又陡的山坡上干活,我人小力气小,一干活慢日军就拿枪头敲我的后脑勺,腰部也被狠狠敲打,到现在阴天还隐隐作痛”在谈及被日军抢走虐待以及逃亡的遭遇时,虽然一度哽咽,但尚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然而,当她提及自己的丈夫时,却再也藏不住委屈,带着哭腔语无伦次。“一进屋,丈夫就说,你就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不回来了”“丈夫骂你,恨你,他讲你到外面去学坏”那一年,她才24岁。背着一岁的女儿被掳走,受到长达三个月的非人遭遇,九死一生地逃回了家,丈夫却以她为耻。
太多的受害者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但留给曾先森印象最深的有三个地方。
一个韩国老人毛银梅唱着这样的歌。这首歌是她故乡的《阿里郎》,老人歌声响起,没有一个镜头切换,平稳的让她唱完。这种力量,直抵人心。
这是什么?这是乡愁啊!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是台湾和大陆的距离。 而韩国和中国的距离呢?
“从朝鲜到中国,日本人说要去袜子厂做工,就这么被关了起来”
她年轻时被日本人抓去做了慰安妇,完全丧失了生育能力。如今在湖北,有一个当年收养的中国女儿在照顾她。她不敢回韩国,也没有亲人,只记得故乡的这首歌。
看到这里,曾先森眼眶是湿润的。我明白了导演的意图了,他不是要控诉,只是在描述。 这几乎是整部影片最美的华章,这是乡愁和暴政的抗衡。 第二处地方,是老人说着说着就说“不说了”。有些痛不必再揭,但知道她们还在努力生活是不是更好的结局呢?
影片中有很多的画外音,这些画外音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受访者的回忆,将这段历史展开。曾经一笔带过的一句话是,有些话不说出来比说出来舒服。可是,说出来呢? 很多当年的慰安妇没有生孩,主要是日本人的摧残。她们不愿说出来,事实上是谁愿意在说出来呢?
不说出来,就没事了吗?震撼的一幕总会以异常平静的姿态出现。韦绍兰奶奶放下悲惨的遭遇生下孩子抚养长大,却因为旁人的非议,他一生没有结婚。从下一代单身直到耄耋暮年,放不下历史的到底是谁?这究竟是多么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
随着镜头慢慢的移动,由寒冬到暖春,从万物凋零到生意盎然,人生中的那些心酸和过往,现在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土地上,现存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这个时间是三年前,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始于2014年,三年过去了。这部无解说、无历史画面,几乎无音乐的感人电影真心的打到曾先森的心底,这应该是华语年度佳作了。导演郭柯之前也表示,如果影片在扣除成本之外有盈利,将全部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管理,用于这些老人未来的生活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