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鹅运输存活率,应激反应管理,跨省调运方案,老手特别提醒

小雷养殖 2025-02-19 19:54:36

家养鹅运输存活率,应激反应管理,跨省调运方案,老手特别提醒

在养殖的世界里,鹅是一种很有特点的禽类。鹅肉质鲜美,鹅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颇高。而且鹅毛也是个宝,可以用来制作羽绒制品,其绒毛细密保暖性好。鹅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很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区都能适应生长。在北方干冷的地域,有像四川白鹅这样的品种,它的羽毛比较厚实,在寒冷的北方冬天也能较好地抵御严寒;南方湿热地区,比如广东的狮头鹅,体型庞大,适应湿热的气候环境。

在养殖鹅的过程中,有不少痛点需要养殖户们去解决。就拿运输存活率来说,这可是个大问题。很多养殖户在将鹅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尤其是跨省调运的时候,鹅的伤亡率会明显升高。我有个北方的网友,他养了几百只鹅。有一年他想把这些鹅运到南方的一个城市去售卖,结果到了目的地才发现,不少鹅都死了或者状态很差。原来是他在运输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南北的差异,在运输中的通风、温度、饮食等方面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安排。

再说说应激反应管理。养殖鹅,特别是规模养殖,应激反应常常出现,这直接影响着鹅的生长、健康甚至存活率。应激反应可不只是让鹅有点不安这么简单,长时间的应激可能会使鹅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比如说,在一些散养的鹅场,如果突然有大量陌生动物进入,或者周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鹅就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我就知道一个位于山区的养殖场,那里地形起伏比较大。养殖场的老板新引进了一台大型设备,在设备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鹅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出现了严重的应激反应,很多鹅开始不吃不喝。后来老板找了兽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才慢慢恢复过来。

说到家养鹅的运输存活率,有很多专业的老手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比如说,运输前的准备工作就非常关键。如果是在3个月大的鹅出栏运输,要提前一周左右调整鹅的饲料,减少粗饲料的比例,增加精饲料,让鹅的体况保持良好。而且要在运输前一天,给鹅饮用适量的维生素C溶液,这有助于提高鹅的抵抗力。

运输当天也有很多讲究。首先是车辆的选择,不能选择太破旧的车辆,车辆的车厢要干净整洁,没有异味。还要确保车厢空间足够,让鹅有活动的地方,避免过度拥挤。南北在运输车辆的准备上也有不同。南方在运输鹅的车辆上,因为天气较热,会在车厢两侧设置一些小型的通风扇;而北方在寒冷天气下的车辆,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比如在车厢四周包裹上厚厚的棉被。

鹅的密度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是一辆普通的厢式货车,运输200只3个月大的鹅,鹅的长、宽、高乘积除以200这个密度是比较合适的,太密容易导致鹅相互挤压受伤。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云南的养殖户分享,他之前为了多赚点钱,一辆车装得太多鹅了,结果到了目的地发现不少鹅腿断了。而且鹅在运输过程中,每隔2个小时左右要停下来让鹅休息一下,补充点饮水。

在水分供应方面,如果是2个月的鹅,运输时间在3 - 5个小时以内,可以不特别准备饮水;但要是5个小时以上,就要在车厢里设置专门的饮水装置。像在一些干旱的西北地区,水源相对较少,在运输鹅的过程中,饮水就更加关键了。我听说过一个甘肃的养殖户,在运输鹅途中忽略了饮水问题,有不少鹅因为脱水死亡。

温度管理也是一个重点。在炎热的夏季,比如5 - 8月期间,在南方运输鹅时,车厢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5 - 28℃左右。要是温度过高,鹅很容易中暑。而在寒冷的季节,比如12 - 2月的北方,运输鹅的车辆内部温度不能低于10℃。我认识一个东北的老哥,他的鹅在冬季运输时,因为没有做好足够的保暖措施,很多鹅都被冻死了。

鹅的运输存活率还和它的品种有一定关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广东狮头鹅和四川白鹅,还有一些冷门的鹅品种,比如太湖鹅,它相对体型较小,生长速度比较快,在运输方面就有自己的特点。太湖鹅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运输空间上要比其他体型较大的鹅多预留一些活动空间。还有浙东白鹅,它的羽毛质地比较特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运输中的应激反应相对来说比一些其他品种要小一些。而皖西白鹅,它的耐力比较好,但在潮湿环境下运输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因环境潮湿引发的疾病。

接下来再说说跨省调运方案。首先是要了解调入地和调出地的政策规定。不同地区对于鹅的引入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限制。比如,有的省份为了防止疫病传入,会要求调出鹅的地方提供一系列的检验检疫证明。这些证明要在出发前一定的时间内就应该办理好。比如有的地方需要提前2 - 3天办理。而且要在运输车辆上配备必要的防疫设备和用品。

在运输路线规划上也要科学。要尽量选择平坦、车流量相对较小、加油站点比较多的路线。如果是从东部的平原地区调运鹅到西部的山区,要考虑到山区道路状况复杂,可能会有很多起伏路段,这对车辆行驶稳定性和鹅的舒适度都会有影响。我见过一个福建的养殖户,他把鹅运到四川,由于对山区道路不熟悉,遇到了很多急转弯和下坡路,车辆颠簸得很厉害,鹅受到不少惊吓。

对于老手来说,还有很多特别的提醒。在鹅的养殖场日常管理中,就要养成一定的习惯来减少应激反应。比如,在养殖场里设置固定的喂食和饮水地点,鹅适应了这种规律,就不容易因为突然的改变而产生应激。在一个江苏的养殖场里,老养殖户每天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喂鹅,鹅们都形成了习惯。有一次,他临时改变了喂食时间,结果不少鹅就不来吃食了。

在长途运输前,可以对鹅进行适当的运输训练。比如在短距离内进行几次模拟运输,让鹅适应运输过程中的晃动、噪音等情况。我听一个辽宁的养殖户说,他养鹅多年,每到要运输鹅出省的时候,都会提前进行这样的训练,运输后的存活率就提高不少。

在鹅的生长过程中,养殖场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南方的一些散养鹅场为例,周边要有足够的草地或者水域,这样鹅的体型会比较健壮,应激反应也会相对较小。北方的一些农场式养殖,虽然空间比较大,但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单调,也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适合鹅生活的环境元素,像在场地周围设置一些遮荫棚或者小水池。

鹅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速度也不同。在春季,万物复苏,鹅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饲料转化率高。这个时候的鹅身体比较强壮,在运输时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好。而秋季,天气逐渐变凉,鹅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应激反应,养殖户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调整饮食结构或者增加一些保暖措施。

对于鹅的运输后管理也不能忽视。当鹅到达目的地后,不要急着卸货。要先让鹅在车辆上适应一下新环境的气温、湿度等情况。如果是从北方的干燥环境运输到南方潮湿的环境,可能需要给鹅补充一些预防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药物。我曾看到一个海南的养殖户在接收从北方运输来的鹅时,按照前辈的经验进行了这些操作,鹅到他手里后存活率很高。

总之,家养鹅的运输存活率、应激反应管理以及跨省调运方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鹅的生死存亡。养殖户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特别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

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看来,在鹅的养殖和运输过程中,哪个环节是最难把控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运输过程中的监控还是运输后的管理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