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门三把火,高氏家族和杨氏家族迫使宋军退出天全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4 04:18:42

一、人物与事件注释

人物注释

1. 晁子止(晁公武):南宋官员,时任制置使(掌管地方军事、民政的最高长官),乾道六年主持平定高奴吉叛乱,后因战事不利采取招抚政策。

2. 王公明:南宋宣抚使,负责边疆军事,有权临机处置官员,曾罢免程敦古并派陈解招抚夷人。

3. 程敦古:右朝请大夫,因平叛不力被王公明罢免。

4. 陈解:邛州通判,奉王公明之命持榜文至碉门寨招抚叛乱部族。

5. 杨出耶:左须夷人首领,淳熙十二年因土丁杀其部众,进犯木头寮、始阳镇,后接受“骨价”赔偿退兵。

6. 高吟师、高阿保:沙平夷人首领,高奴吉族人,二人争夺部族领导权。高阿保通过贿赂获得蕃官名,高吟师因求官被拒煽动叛乱,最终被王钺诱杀。

7. 苏肃之:雅州知州(守臣),明奉大夫,因拒绝高吟师求官引发其叛乱,后被罢职。

8. 曹琦:从义郎,碉门寨知寨(军事长官),开禧二年断桥阻止夷人撤退,导致其大肆焚掠。

9. 卢操:武经郎,临时代理碉门寨知寨,因保守战术未主动出击,错失战机。

10. 张师夔(靖父):奉议郎,通判汉州,同知雅州,曾献“安边十策”,但因招降檄文俚俗遭嘲笑,后因战事不利被罢。

11. 王好谦、王钺:南宋将领,王好谦任宣抚司准备差遣,王钺为兴州后军统领,二人节制军队,设计诱降夷人并斩杀高吟师,后受赏。

12. 张全忠:兴元府后军准备将,率数千兵增援时战死,官军损失千余人。

13. 陈尧辅:后军正将,得知所部全军覆没后自刎谢罪。

14. 甘选:绵州统领官,临时代理军队节制,负责与夷人议和。

15. 王全:成都路兵马都监,率飞山义勇军三百人参与平叛,最终促成议和。

事件注释

1. 乾道六年沙平之乱(1170年):

- 起因:夷人高奴吉因赋税纠纷焚掠碉门寨,宋军四千前往征讨,初胜后轻敌溃败,最终以放弃葫芦里税赋换取和平。

2. 淳熙十二年木头寮之战(1185年):

- 杨出耶因土丁杀其部众,进犯碉门寨东北的木头寮(今永宁隘),焚掠至始阳镇,官府以“骨价”(丧葬费)赔偿后退兵。

3. 绍熙五年兀岭夷人叛乱(1194年):

- 兀岭夷人借道沙平叛乱,被宋军神臂弓射退,断粮月余后投降。

4. 开禧年间高吟师之乱(1205-1206年):

- 高吟师因求官被拒,煽动费、杨二族攻芦山后峡、前峡,进犯碉门寨。宋军先后调兵六千,经多次拉锯战,最终王钺诱降并斩杀高吟师等六十三名酋首,后因轻敌遭夷人反扑,最终议和恢复互市。

二、四川话翻译

《丙寅沙平之变》四川话版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九“边防三”里头有篇《丙寅沙平之变》,摆得相当详细。

原文说:沙平这个地方,是雅州严道县边边上的夷人地盘,和碉门寨只隔一条河,寨子在州城西边八十里。沙平一共有六族,其中有个葫芦里,本来属荥经县俟贤乡,每年要给碉门寨交一百二十斛税米。夷人经常来碉门寨搞互市,蜀地的大老板些都扎堆在这儿。

乾道六年(1170年)春,夷人高奴吉搞事情,正月初二晚上放火烧碉门寨。制置使晁子止调了成都、眉州、邛州三郡的四千禁兵去收拾他,正月十一日杀进沙平,端了他们的老窝。哪晓得官军轻敌,贼势又反弹起来(正月十六日)。晁子止又调彭州、汉州一千兵增援,喊转运判官李景嗣亲自去多功城督战。将领些都想硬刚,李景嗣拦住了。宣抚使王公明晓得后,直接罢免了右朝请大夫程敦古,派邛州通判陈解带起榜文到碉门寨,招抚部族,夷人这才服软。从这以后,宋朝就把葫芦里的税赋甩给夷人,沙平也全归他们管了……

十五年后(1185年),左须夷人杨出耶又借沙平闹事。土丁杀了他两个手下,他直接攻打木头寮(现在的永宁隘,在碉门寨东北二十里),烧杀到始阳镇。官府赔了“骨价”(丧葬费),夷人才撤走。

九年后(1194年),兀岭夷人又在沙平闹事,土丁用神臂弓(一种强弩)把他们射退了。制置司下令关禁门一个多月,夷人断粮投降。高吟师和高阿保都是高奴吉的族人,两个争老大。阿保贿赂制置司的黄大全求蕃官名分,黄大全给了他文书。吟师心头不安逸,开禧元年(1205年)瑞庆节,跑到雅州城,说要献西域的铜铸金饰孔雀,趁机求官。知州苏肃之怕他一直纠缠,敷衍几句就拒绝了。吟师又羞又怒,唆使费、杨二族攻芦山后峡,杀了戍兵,掳走隘官(开禧二年正月)。没过多久又烧前峡(二月七日),三月十三日攻打碉门寨。知寨曹琦砍断桥梁,夷人回不去,到处烧杀抢掠。

制置司派卢操代理知寨,调了邛、汉、彭、眉州、崇庆府的五百禁兵和百名义勇军去征讨,又派张师夔(靖父)任同知雅州,节制军马(三月二十六日)。靖父以前献过“安边十策”,所以优先用他。哪晓得他写的招降檄文太撇,吟师拿到手直接甩到地上嘲笑。几天后,靖父带兵到始阳镇(四月初一),夷人害怕想求和,寨将彭安不干,主张关禁门困死他们。

夷人冒火了,四月八日攻打禁门,又抢水渡村,烧杀惨不忍睹。县州西兵将屈彦跟卢操说:“贼娃子现在没防备,开禁门就能杀进沙平!”卢操说:“制司只喊防贼,莫要惹事!”靖父看到事情搞大了,带三百兵撤回雅州(四月八日)。第二天,贼娃子烧了碉门寨,官军大败,义勇将张谦战死(四月九日)。

十天后,四川提刑刘崇之亲自出马,贼势反而更凶。宣抚司调潼川、隆庆府各五百大军,罢免苏肃之、张师夔,派冯愉代理知州,李爽去碉门菜婆溪修碉门新寨,王好谦、王钺去前线指挥(五月十五日)。这时官军前后到了六千人,土丁和巡检兵也有上千人,全屯在尼阳关(碉门东五里),两位节制官住在始阳镇。

五天后,王钺从始阳镇耀武扬威进碉门(五月二十日),夷人求还抢掠的东西,王钺哄他们投降,只有高吟师不来。王钺派人去劝,吟师刚一露头,就被文龙州兵抓住砍了,一起杀了六十三个头目(六月五日)。当天官军想出禁门深入夷界,结果被石棚压到,就派土丁先上。

任处厚当时在碉门,跟刘崇之说该烧贼窝,但天晚了,等两天再说。哪晓得窝里没首领了,烧了也白烧。刘崇之还没到雅州,就接到调令,直接回了。王钺也回始阳。

土丁深入白茶平,听说官军撤了,慌忙往外跑,遭夷人偷袭,假装带酒肉来吊唁,晚上放火烧临江院,屯兵几乎全死,跑出来的也被杀了。文龙州将领苟显忠来救,抵了一阵没援兵,全军覆没。

兴元府后军张全忠带几千兵来增援,贼人大批涌来,全忠战死,官军丢了千把人。后军正将陈尧辅到节制司办事,回尼阳听说部队打光了,直接抹脖子自杀(六月十八日)。

王好谦、王钺退到多功城,夷人占了水城山,离始阳镇没好远。芦山边民吓得全跑球了。

王钺逃回雅州,又跑回兴州,让甘选代理节制。夷人通宵烧杀,从碉门东四十里,搞得来啥子都没剩。

王好谦喊屈彦招土丁屯始阳,派碉门贡士李鸣凰去沙平招抚,又约岩蕃夹攻。刚好宣抚司派王全带三百飞山义勇军来,王全和好谦商量,再跟夷人议和。夷酋高奴嵬答应了(六月二十七日)。

几天后,高奴嵬带两百多人在禁门外立降旗,王全喊儿子王炎和魏大受去受降(七月三日),互市又恢复如初。

后来王好谦、王钺都依次受了赏。

三、四川话特色说明

1. 语气词:“哦豁”“啥子”“球”等增强口语感;

2. 动词:“摆”(讲述)、“搞”(做)、“甩”(扔)、“冒火”(生气)等更接地气;

3. 称谓:“老板些”“贼娃子”“娃子”等贴近民间表达;

4. 句式:“摆得相当详细”“搞得来啥子都没剩”等符合四川话语序。

此翻译在保留历史细节的基础上,通过方言词汇和句式,让八百年前的边疆战乱故事更生动鲜活,仿佛摆龙门阵般亲切。

南宋王炎档案(1115-1178)

一、生平概览

王炎(1115-1178),字公明,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中期重要文臣与军事统帅。其一生历经高宗、孝宗两朝,以刚正敢言、善治军著称,官至枢密使、四川宣抚使,主导南宋西北边疆抗金战略,与陆游等名臣交厚,对川陕地区的军事、政治格局影响深远。

二、仕途轨迹

1. 早期仕途

- 以父荫入仕,历任蕲水令、司农寺丞等职。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因遭弹劾被贬,后起复为湖州通判。

- 绍兴末年(1162年),受汪澈推荐,再任司农寺丞,逐步进入中枢。

2. 孝宗朝崛起

- 乾道二年(1166年):任两浙路计度转运副使,整顿财政,为孝宗北伐筹备物资。

- 乾道三年(1167年):调任临安知府,训练义勇民兵,加强都城防御。

- 乾道四年(1168年):赐同进士出身,升任兵部侍郎、签书枢密院事,正式跻身执政行列。

3. 四川宣抚使时期(1169-1173年)

- 战略布局:将四川宣抚司从益昌(今广元)迁至汉中,提出“中兴当自关陕始”的战略,以汉中为抗金前线枢纽。

- 军事改革:整编川陕驻军,推行“营田法”,屯田积粮,增强边境自给能力。

- 人才任用:辟陆游为幕僚,支持其“经略中原”之策;重用吴璘、吴挺父子,巩固川陕边防。

- 外交博弈:与金国进行边境谈判,试图以“缓兵之计”争取备战时间,但因朝廷主和派阻挠未能实现。

4. 晚年起伏

- 乾道七年(1171年):升任枢密使,仍兼四川宣抚使,成为南宋西北军政最高长官。

- 乾道九年(1173年):因与宰相虞允文政见不合,被罢枢密使,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 淳熙二年(1175年):知隆兴府(今南昌),因处置湖北茶农起事不力,被贬袁州(今江西宜春),后复职致仕。

三、历史贡献

1. 军事成就

- 汉中防务:在汉中修建营垒、储备粮草,打造“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抗金防线,使汉中成为南宋西北屏障。

- 战略眼光:主张“以汉中制关陇”,计划通过收复长安、关中,进而恢复中原,此策为后世“川陕枢纽论”奠定基础。

- 实战经验:虽未直接参与大规模战役,但通过整顿军备、训练民兵,提升了川陕驻军的战斗力。

2. 政治影响

- 理财能力:在两浙路转运副使任内,改革盐政、茶税,增加财政收入,为孝宗“乾淳之治”提供经济支持。

- 直言敢谏:多次上疏反对议和,批评朝廷“重文轻武”,主张“以战促和”,与主和派形成制衡。

3. 文化交流

- 与陆游的关系:陆游入其幕府后,王炎支持其创作,二人诗文唱和,留下《山南杂诗》等作品,反映南宋边防生活。

- 文学贡献:王炎本人亦有诗作传世,如《菩萨蛮·江干》,风格沉郁,多涉家国情怀。

四、争议与评价

1. 争议事件

- 湖北茶农起事:淳熙二年(1175年),湖北茶农因不堪重税起义,王炎奉命镇压,因处置不当被贬,暴露其“重军事、轻民政”的短板。

- 与虞允文的矛盾:两人同为孝宗朝重臣,但因战略分歧(王炎主战,虞允文主守),最终导致王炎失势。

2. 历史评价

- 正面:《宋史》称其“有大略,善治军旅”,朱熹赞其“刚直不阿,可为社稷之臣”。

- 负面:部分史家批评其“好大喜功”,未能在川陕取得实质性战果,且与地方势力关系紧张。

五、文献记载

1. 正史记录

- 《宋史·孝宗本纪》《宋史·职官志》记载其官职变迁及军事部署。

- 《宋宰辅编年录》详细记录其与孝宗、虞允文等人的互动。

2. 地方志与文集

- 汉中地方志记载其在汉中的城建与屯田措施。

- 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多次提及王炎幕府经历。

3. 现代研究

- 学者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分析其“以战促和”的战略思想。

-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收录其奏疏及与金国交涉文书。

六、人物关系

1. 上级与同僚

- 孝宗赵昚:王炎的主要支持者,曾赐其“静镇坤维”御笔,以示信任。

- 虞允文:同为孝宗朝重臣,后因战略分歧反目。

- 吴璘、吴挺:川陕驻军将领,受王炎重用。

2. 下属与门客

- 陆游:王炎幕府核心幕僚,负责起草文书、制定战略。

- 汪大猷:曾任四川宣抚司参议官,协助王炎整顿边防。

3. 政敌

- 汤邦彦:孝宗朝言官,多次弹劾王炎“滥用职权”。

- 史浩:主和派代表,反对王炎北伐主张。

七、历史地位

王炎是南宋中期“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川陕的军事部署为南宋延续国祚提供了重要支撑。尽管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但其“以汉中制关陇”的战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川陕地区的经略。此外,他与陆游的交往也成为南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注:若需具体事件(如与碉门寨的关联)或更详细文献索引,可进一步提供方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