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一场嘲讽“富”与“穷”的游戏

琳琅有娱哇 2024-08-09 14:14:37

《抓娃娃》上映24天,累计票房接近28亿,稳居2024年暑期档的榜首。

据专业数据预测,《抓娃娃》的总票房或许最高可以达到40亿。

《抓娃娃》不仅票房贡献大,由电影引发的关于教育、财富与亲情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

贫富差距和大众的仇富心理

《抓娃娃》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喜剧,却在捧腹大笑之余,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一丝丝酸涩。

尤其,由贫富差距产生出来的教育问题,让大众仇富的心理愈发显现出来。

影片中的西虹市超级大富豪马成钢(沈腾饰)与第二任妻子春兰(马丽饰),以一种近乎病态的方式掌控着孩子的成长。

这种控制欲和功利心,无疑触动了人们对富人“为富不仁”的固有印象。

他们可以眼睛眨、心不慌、手不抖地花几百万择校费,把大儿子送去美国名校读书。

也可以投入金钱,给小儿子构建一个虚假的世界,让他在困苦中成长,试图激励他考上清北大学。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穷人的变相嘲讽,仿佛在说:

“看,我们富人即使装穷,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你们穷人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跨越阶层。”

马成钢和春兰的穷是装出来,所以丝毫不用为了生计发愁,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恢复身份。

而社会中的工薪阶层,996,007 已经是大众的常态,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改变现状,这种对比就是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

亲情与教育本就不是相亲相爱的存在

剧中,小儿子马继业在发现真相后情绪直接崩溃。

贫穷是假的,奶奶是假的,邻居是假的,腿伤诊断是假的……

就连父亲托付给他资金买菜的信任教育、奶奶教育他要交往诚实之人的诚信教育、妈妈给婆婆洗脚的孝心教育,都变成了一场巨大的谎言。

马继业望着亲生父母问“你们俩是哪位老师,墙上没看见你俩”。

可见他的内心有多么绝望,多么痛苦、多么无奈。

参加长跑比赛,仍然不忘记捡起空瓶子,多年“贫穷”教育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骨髓里。

马继业的父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期望,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用这种近乎欺骗的方式来塑造孩子的人生。

孩子在他们眼中被当成了一个可以设计、随时支配的对象。

但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从孩童到成年,是要有非常丰富的内心需求和被尊重的成长经历。

这种教育的“内卷”和过度控制,不仅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也折射出马成钢和春兰在教育观念上的自私与盲目。

哲理和现实碰撞后,带来的反思

《抓娃娃》作为一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可能陷入误区。

电影描写的很夸张,但也可以反映出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和干预。

在影片的结尾,当孩子发现真相并试图反抗时,那种无力感和悲剧感,实在让人心疼。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同时,《抓娃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上贫富差距的现实和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观众仅仅能共情的是,同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影片中看到富有人士的虚伪和自以为是,也让我们为普通人的无奈和艰辛感到悲哀。

如果仅仅停留在仇富的情绪,是无法带给大家情绪价值的。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反思,真正的成功和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拥有无尽的财富和权力重要?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重要?还是按照由父母的社会经验,来设定目标成长重要?

无论哪一种选择,请先接受平凡的自己,平凡的父母,接受虽然平凡却在我们眼中独一无二的孩子。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懂得陪伴、懂得倾听,孩子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能力的突破和挑战。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贫富差距和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所束缚。

0 阅读:2

琳琅有娱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