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育美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美育素养

亦浩谈课程 2025-02-26 01:17:52

在学校教育的多元版图中,育美校本课程无疑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不仅是育美课堂文化得以生根发芽的深厚土壤与核心支撑,更是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地开发育美校本课程,我校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美育殿堂的大门,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美育素养。

一、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乡土根基

我校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探寻区域文化富矿,将本土民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源泉。例如,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教学方面,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剪纸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从认识剪纸工具与材料开始,逐步学习传统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裁剪、镂空等。学生们从简单的剪纸图案入手,如象征吉祥如意的窗花,随着技艺的不断娴熟,开始创作具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剪纸作品。

有的学生以家乡的四季风光为主题,将田野、河流、山川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剪纸作品中,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剪纸技艺,更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高度的责任感,依据校本课程规划,精心编写并持续修订教材与教案。以民歌教学为例,教师们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当地传统民歌,将那些承载着先辈情感与智慧的歌曲引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歌曲的演唱技巧,还深入挖掘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讲述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流传的地域特色以及所反映的民俗风情。

学生们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深刻感受到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审美情感与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兴趣团队:校本课程的多元拓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此,我校结合“兴趣团队”精心打造校本课程。在音乐领域,各年级的乐器学习课程独具特色且循序渐进。

三年级的葫芦丝课程中,音乐教师从基础的指法教学入手,通过简单易学的曲目练习,如《小星星》的葫芦丝演奏版,让学生们快速掌握基本技巧,感受吹奏乐器的乐趣。

到了四年级的竖笛课程,教师在巩固学生音乐基础的同时,开始引入一些经典的竖笛曲目,如《故乡的原风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情感共鸣。

在美术方面,泥塑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态开始,如水果、动物等,运用手中的泥土进行塑形创作。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平凡的泥土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有的学生以校园的花坛为灵感,创作出色彩斑斓的泥塑花坛作品,展现了对校园生活的美好记忆与独特视角。

体育类的兴趣团队活动同样精彩纷呈。以篮球兴趣团队为例,教练制定了系统的训练计划,从篮球的基本运球、传球技巧,到投篮姿势的规范与实战战术的演练,学生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更在团队协作与竞技对抗中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些兴趣团队活动有章可循、有地可施、有材可用,已然成为我校美育特色画卷中一抹绚丽的色彩。

三、美育特色:校本课程的深度凝练

为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育美校本课程,我校积极借助专家的智慧力量。上海师范大学的胡知凡、夏志芳教授以及吴忠市教育局系统专家对我校育美课堂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引领。在专家的助力下,我们确立了育美课堂的“五美”环节与“四美”评价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依据“五美”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美术欣赏课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美”,从一幅经典的油画作品中,让学生们观察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发现那些隐藏在画面中的视觉亮点。

接着,通过深入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感受美”,体会画家在创作时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追求。在“鉴赏美”环节,教师引入艺术史知识与不同流派的创作风格,让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鼓励学生“创造美”,以所学的绘画技巧与审美理念为基础,创作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

同时,我校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成果的展示。通过编印一系列美育校本教材,如《行为习惯美》《心理健康美》等,将美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参考。校刊《春华秋实》的创办更是汇聚了教师们在美育文化创建与育美课堂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成为学校美育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平台。

综上所述,我校通过民俗文化、兴趣团队、美育特色三个维度创设育美校本课程,在提升学生美育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我们将继续深耕育美校本课程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铺就更加绚丽的美育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