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雪山之巅,狂风像一群猛兽在肆虐,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
谢宝金的身影在这狂风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
他的背上,是那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仿佛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的脊梁微微弯曲,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毅,直视着前方的道路。
他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每一步都深陷在厚厚的积雪中,双脚已经麻木得失去了知觉,可他的双手却紧紧地抓着发电机的背带,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谁能想到,这个在雪山上拼尽全力守护发电机的男人,几个月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矿工。
1898年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的谢宝金,家境贫寒,没钱上学。
7岁就开始帮人放牛砍柴,12岁便扛起了种田的重担,18岁又做起了肩担生意,生活的艰辛早已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2年,他在于都铁山垅钨矿当矿工,每天在昏暗潮湿的矿井里,拼尽全力劳作,只为了能勉强维持生计。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就在这一年,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来到了矿上,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眼神坚毅的男人,邀请他加入红军。
谢宝金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答应了,随后被安排到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负责手摇发电机。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份全新的使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中革军委仅有的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关乎着整个部队的通讯命脉,因此派出了128人的加强连来保护。
长征的路途充满了艰难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饥饿、寒冷,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
一路上,战友们不断牺牲,当队伍来到草地时,加强连就只剩下3个人了,但谢宝金始终紧紧守护着发电机。
过草地时,沼泽遍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被无情吞噬。
谢宝金找来了竹子,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作出了竹排。
他小心翼翼地将发电机放在竹排上,自己则在齐腰深的泥水中,艰难地拖着竹排前行。
饥饿、疲惫、蚊虫叮咬,都没有让他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当队伍来到雪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山峰,许多人都心生畏惧。
但谢宝金知道,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带着发电机翻过这座山。
雪山的小路狭窄陡峭,一边是陡峭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一边是高耸的冰壁,随时可能有冰块滑落。
狂风呼啸着,吹得人几乎站立不稳,稀薄的空气让人每呼吸一口都异常艰难,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
谢宝金背着那台68公斤重的发电机,开始了艰难的攀登。
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要在雪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他的脸上,皮肤被冻得通红,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
他的嘴唇干裂,渗出血丝,却来不及去擦拭。
在攀登的过程中,危险接踵而至。
有一次,他脚下突然一滑,整个人向悬崖边滑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迅速用手抓住了身边的一块石头,才稳住了身体。
他的手心被石头划破,鲜血滴落在雪地上,瞬间凝结成了冰。
但他顾不上疼痛,咬着牙,继续向上爬。
还有一次,一块巨大的冰块从冰壁上滑落,眼看就要砸到他和发电机。
他眼疾手快,迅速侧身一闪,冰块擦着他的身体滑落,掉进了悬崖。
那一刻,他的心跳几乎停止,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调整好状态后,又继续前进。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攀登,谢宝金终于背着发电机爬上了雪山顶峰。
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色,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他知道,自己成功了,他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带着发电机,一步一步地走下雪山,继续踏上了长征的征程,最终把发电机完好地背到了延安。
在长征胜利庆祝大会上,毛泽东称赞谢宝金是“长征模范”。
这个曾经的放牛娃、矿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担当、坚韧顽强和无私奉献。
他的故事,成为了长征历史中一段不为人知却又无比传奇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