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宁波庄桥姚家村
宁波庄桥姚家村是我的祖籍地,虽说没有在那里居住过。前些天,我回到庄桥姚家村,见到了久违的故乡。
据资料介绍,江北区庄桥街道姚家村姚氏一脉,从始祖姚锐翁(清六公)算起,有650余年的家族历史,时代跨越元末至今,至少繁衍了二十四世。
我父亲生前曾给我说起姚家的辈分是取自“诗经”中的几句话,其中最后的十二辈是“念慈列祖,聿来胥宇,克定厥家”。克定厥家四个字是我们家祖孙几代的辈分,祖父是克字辈,父亲是定字辈,我是厥字辈,再下一辈是家字辈。庄桥姚氏排到家字辈为止,接下来需要排出新的序列,可是已经没有人去承担这项工作了。
庄桥姚家村姚氏宗祠祠堂早已在过往的岁月中消失,我父亲口中常常念叨的“二亩祠”、“福康祠”也早已没有了,我从没有见过福康祠太公的画像。这几个祠堂都是庄桥姚氏一脉的始祖姚锐翁(清六公)下面的支脉。
清六公从慈城迁徙到慈东庄桥后,六百多年来二十四世系繁衍生息,姚家家族成为庄桥地区的名门望族。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庄桥姚氏也曾有过高光时刻,是宁波庄桥一带人们口中的“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富庶标杆。
姚氏族人中的青年男子多在上海、南京、汉口、沙市、芜湖、扬州、通州等地经商,其中不乏成功商人。姚氏产业据说以银楼业为主,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我父亲十几岁时就到南京银楼店学徒,也曾在芜湖等城市谋生。
姚氏在庄桥姚家村实行公田制度,祖上留下一块公田由名下的子孙分享,公田每年的产出或出租收入轮流分享。按一定顺序轮流坐庄,轮到的人家要承办酒席等仪式,但这一年能进一笔不菲的粮食或钱财。听我老祖母说起过,有一年她曾经轮到某太公名下的公田收益,这一年是她最忙碌的一年,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事务,当然也收进不少财富,可以保障几年的日常生活之需。
公田制度对维系家族关系,保证族人温饱以及适当解决贫富问题有诸多好处。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与偶然性,解放前夕轮到公田收益进账的人,却反而成了坏事,因为对土改时划分成份有负面影响。
走进姚家村
3月10日下午,我们一行乘坐806路公交从庄桥来到姚家村。已多年没有到姚家村,总的说来变化不大。进村道路旁多了几家饭店、小超市等商业设施,美丽乡村建设似乎进展不大,客观原因是姚家村处于城市规划未定区域,拆迁前景不明朗,以致阻碍了村子的改造与建设。
我去姚家村村委会所在的党群服务中心楼看了一下,姚家村这些年确有一些发展与变化,最值得称道的是2020年3月,姚家村被浙江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范村。
在村子里漫行,我发现村子里许多房子显得比较破败,就连一些当年高大的徽派建筑,一进连一进的深宅院落也显得比较陈旧。其实,姚家的这些老建筑着实不简单,大多是清朝时期建造的,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建筑的质量非常好,虽都是木结构但经历了几百年风霜至今仍屹立在姚家这片土地上。
许多民宅的院墙都是优质青砖砌成,高大的徽派马头墙,砖雕木雕精美,确实是浙东农村民居的典型,也是不可多得的。我曾走过许多地方美丽乡村,这样的建筑很少见到。
只是岁月的流逝,姚家村民居都到了“风烛残年”。有的东倒西歪,有的因修建了辅助建筑而破坏了美观。不知城市化的步伐什么时候能到达姚家村。
参观姚家村的文物点
姚家村有几处文物点,虽说级别不高,都是江北区的文物点。根据村内的指路牌介绍,姚家村有后姚黄梅堰、姚家玉房、庙跟新屋等文物点。
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姚家玉房,据说姚家玉房里头共有99间房屋,占地50余亩,虽现存建筑群落已破旧且不完整,但凭其占地4280平方米的面积,比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乔家大院”还要大。
玉房的外墙保护很好,据说有关部门拨款进行保护性修缮。四层马头墙庄严气派,纵横交错,足以证明姚氏先人昔日的辉煌与荣光。
在姚家玉房一块自留地上,我们遇见一位居民,他是姚氏后人,辈分非常高,是宇字辈,甚至比我祖父的辈分还高一级。老人非常健谈,和我们聊起姚家玉房的建筑,充满了自豪感。他告诉我姚氏族谱在上海图书馆收藏,有500多页之多,记录了庄桥姚家氏族几百年的世谱。上海的姚氏族人多次来姚家探访。
我请求老人带我们进玉房参观一下内景,于是我们跟他进去看了一会儿。参观了院内的布局,欣赏了石雕砖雕,真的非常精美细致,仿佛透着当年的风光。
其实,在姚家村这样精美的古民居建筑不止一处,如方家墙门,也称费家大院也很不错,还有樟树门头等。
三斢老屋
我家祖传老房子位于姚家村三斢,这个斢字是一个生僻字,读作tou,斢字是方言,作数量单位,表示一幢小房子的意思。这次在庄桥童家古村也发现有一处叫三斢童的地名。
记得以前姚家三斢属于“前姚”,后来不知为何改成“后姚”。
有资料是这样介绍的:“宁波庄桥姚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姚氏先祖从河北迁徙至此定居,并分为前姚和后姚两个部分。具体来说,姚氏先祖在南宋时从河北迁徙到宁波,并在一条河的南北两侧分别定居,形成了前姚和后姚两个村落。前姚位于河的南侧,而后姚则位于河的北侧,两者相距约200米。
在历史文献中,前姚和后姚曾属于慈溪县灵阳乡,并称为灵阳二村。1958年,这两个村庄被划归庄桥公社,称为姚家大队。”我不明白既然前姚与后姚是隔河而居,为何前姚变成了后姚。
现在后姚14号是我们的老屋,是一座百多平方米的坐北朝南平屋,可能建于清朝中后期,估计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霜的房子已十分陈旧,就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外墙早已倾斜,但宁波地区建筑很神奇,十分牢固。
这间房子是通过法律诉讼花了几万块钱才从住户手中赎回的产权,想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通过几年时间的取证、四处奔走寻找证据,最后通过调解才决定归属。
但是,在三斢为何有两个“后姚十四号”的门牌?这是因为原来的住户声称门牌是他申请来的,于是在搬离时带走了门牌,因为他的新屋就在这座老屋旁边。而我们的法律调解书和房产证上的地址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我只得在杭州制作了一块门牌专门去三斢老屋挂上。
这次在姚家村看到老屋附近发生一些变化,门前的葫芦槽被填平了,在上面建了一个小停车场,上面停着几辆车,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外墙上抹了白石灰,上面有巨幅墙绘,宣传垃圾分类,这也是可喜的现象。
家乡点滴变化令人欣喜,家乡未来令人期待。希望家乡姚家村今后会有更好的发展与变化。

图为宁波庄桥姚家村

图为宁波庄桥姚家村村委会的入口

图为姚家村党群服务中心

图为姚家村简介

图为宁波庄桥姚家村内指路牌

这一家门牌是后姚14号

我们的老房子门牌也是后姚14号

昔日老宅前的葫芦漕被填平成了停车场

图为老房子现状

后姚12号是祖宅

经历百多年风雨

虽经几百年风霜仍巍然屹立的老屋

图为姚家村内的一幢古建筑

这样的老房子在姚家村比比皆是


图为姚家村的姚家玉房

精美的窗雕

图为姚家村老屋外墙略显倾斜

图为姚家村姚家玉房内景

图为姚家村姚家玉房外面

走在高大的院墙下

玉房内景

图为部分精美的砖雕与木雕

图为姚家村姚家玉房高大的四层马头墙

庄严气派的马头墙

图为姚家村姚家玉房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