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缅甸遭受7.9级强烈地震侵袭,这场灾难深深牵动着全球人民的心。在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中,一项由中国团队开发的创新成果——中缅英互译系统,成为了救援工作的关键助力,为跨越语言障碍、高效开展救援搭建了桥梁。

据央视新闻报道,地震发生后,中国驻缅甸使馆透露,救援工作启用了基于DeepSeek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该系统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仅用短短七小时,借助DeepSeek便开发完成。截至目前,已有700余缅甸民众持续使用该平台,这标志着中国大模型首次在地震国际救援中发挥作用,意义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是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急管理部等部委指导下成立的公益联盟组织,其核心任务是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国家重要工作中面临的语言障碍提供全方位语言服务,涵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及外国语言文字等多个领域,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缅甸气象水文部门数据显示,自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中部发生7.9级地震后,截至当地时间4月2日早上,共监测到54次余震,震级最高达7.5级,最低为2.8级。此次地震不仅是今年全球第17次六级及以上地震,更是今年以来最大的地震,在全球近十年来大陆地震中也属最强之列。据缅甸广播电视台4月1日报道,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表示,强震已造成2719人不幸遇难,4500多人受伤,另有440多人失踪,且遇难人数可能超过3000人。

在社会应急力量中,中国公羊救援队一马当先,成为首支抵达曼德勒地震灾区的中国USAR地震救援队。当地时间3月29日晚上11点,他们刚抵达便立刻连夜对市区一幢坍塌楼房展开救援作业。截至4月1日早上,在72小时不间断的跨国救援行动中,公羊救援队排查了26处坍塌建筑,成功拯救出5位幸存者和12位罹难者。

在救援现场,“生命在等待,我们不能放弃”成为所有中国救援团队坚守的理念。贵兴救援队队长钟海军深知生命探测仪存在误差,即便在超出“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后,仍不放过任何可能。他说:“生命体征很弱的被困者,有可能不会被识别,所以要再清理一下废墟看看。”3月31日,中国救援队负责人也坚定表示:“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迹象。尤其当看到有些被困者生命体征良好,可以敲击、跟救援人员对话,我们可以拉住他的手,提供生命支持的时候,我们也增强了救援的信心。”

多支中国救援队不畏余震、高温与落后的卫生条件,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成为震区重要的救援力量。截至当地时间4月1日8时,已有8名幸存者被成功搜救出来。其中,中国救援队搜救出4名幸存者,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搜救出1名幸存者,社会应急力量搜救出7名幸存者(含配合国家队搜救出4人)。

截至发稿,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挖掘机持续清理WinStar酒店的废墟,只为给每一个可能的生命打开希望通道。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抗争的救援行动中,中国团队不仅凭借科技力量突破语言难关,更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