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候的八旗兵一个月能拿多少钱?

豆豆评过去 2024-05-28 07:44:35

清朝养活一个兵每年要花多少钱?

清朝时候的军队主要分为八旗、绿营、团练、新军四种,而他们的待遇,其实也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几天,小编陈天刑就给大家分别讲一下他们的收入情况,以及由此造成的一些影响:

第一种就是传统的八旗兵。

清朝时候的养兵费用很高,但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开支,都是给了作战能力低下的八旗兵。这些人不事生产,世世代代都靠着“旗饷”过活。在一些研究者眼中,这种“旗饷”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搞得一些八旗子弟穷困潦倒。但是如果真的仔细算一下的话,事情却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八旗军的全部收入,其实是包括了饷银、岁米、马乾、津贴、养老金等等不同的部分的。这些钱哪个看起来都不多,但是加起来可就厉害了:

1.饷银。

从表明上来看,八旗兵的饷银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根据康熙二十五年的定制,八旗兵具体月俸标准为:

前锋、护军、领催(书记)各4两,马甲(骑兵)、匠役各3两,步甲1.5两。

而且要指出的是,这还是京城禁旅的收入,当时各地驻防八旗兵丁,能拿到的月饷还要低一些。根据《户部则例》的记载:

盛京八旗的前锋只能拿到3两,马甲1.5至2两,步甲1两,匠役1至3两。而江南驻防的前锋、领催各能拿到3两,马甲2两,步甲1两,匠役1两。

这一个骑兵和炮手每月才能拿到二两银子,步兵每月才1-1.5两,表面看起来确实是不高的。

2.岁米。

问题的关键,是八旗兵除了银子,还能拿到养家米。《钦定户部则例》中明文记载:

禁旅八旗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匠役岁支米22石2斗;步甲、步军领催10石6斗。

也就是京城的骑兵每个月能拿到222/12=18.5斗米,而步兵一个月能拿到8.83斗米。

而同样的,各地驻防八旗岁米定额,也和京城有所差异。按照规定是这样的:

直隶:前锋、领催22至30石,马甲11至30石,步甲15石、匠役11至24石;

江南:前锋、领催、马甲各30石,步甲6石,匠役9石。

也就是说,各地驻防的八旗兵能够拿到的岁米,其实比京城还要多一些。特别是骑兵,每个月能够拿到25斗米,应该说是颇为可观的。而这些米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是折算成银子发放的——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吏治腐败,发下来的岁米往往以次充好,因此兵丁们更加喜欢直接拿银子。

而根据康熙三十至六十年的米价,当时的白米价格非常便宜,大都是每石九钱至一两一钱,个别的高达一两三四钱。而到了嘉庆二十五年,江苏江宁府的白米,每石涨到了二两一钱八至三两三。咸丰同治年间的上海米价,则是每石二两四五钱至五两。而到了光绪年间,因为银价的上涨,每石米的价格跌到了一两四钱六分。

也就是说,按照清朝中期平均大约2.5银子一石米计算,那时候的一个驻防京城的八旗骑兵,每年能够领到的养家米,就价值22.2*2.5=55.5两银子,每月平均4.625两,加上3两饷银就是每月7.625两总收入。而驻防各地的骑兵,养家米则价值30*2.5=75两,每月平均6.25两,加上2两饷银是8.25两总收入,反而是高于京城禁旅的。

而众所周知的是,满清八旗是以骑兵为主的。比如1879年(光绪五年)成书的《京口八旗志卷上》记载,驻扎京口的八旗兵1743人,每年额支米就多达四万石,平均每兵每年需要23石米。在这么多米的加持下,这个年代驻防各地的八旗骑兵,小日子是过得相当滋润的。

而如果算步兵的话,那就少得多了。京城步兵是每年给米10石6斗,价值10.6*2.5=26.5两,平均每月是2.5两,加上1.5两的饷银,就是每月4两银子。而直隶步兵每年给米15石,价值15*2.5=37.5两,平均每月3.125两,加上1两的饷银,是每月4.125两。至于江南的步兵那可就惨了,每年只有区区6石米,价值不过2.5*6=15两,平均每月1.25两,加上1两饷银也不过是区区2.25两,未免就有点太少了。

而到了清朝末年,随着银价的上涨,按照一石米平均需要1.5两银子计算,京城骑兵的月收入已经下降到22.2*1.5/12+3=5.8125两,驻防各地骑兵的月收入,则是下降到30*1.5+12+2=5.75两。

至于京城步兵,则是10.6*1.5/12+1.5=2.825两,直隶步兵则是只能拿到15*1.5/12+1=2.875两。而最惨的江南八旗步兵,则只有6*1.5/12+1=1.75两银子,就真的是收入微薄了。

3.马乾。

而除了饷银和岁米之外,八旗军中有马的武官和马甲(骑兵),还有一笔名为“马乾”的收入。这人吃的是米,而马匹吃的则是豆子和干草。当时按照清廷规定,每匹马每月要吃豆子7-9升,草料30-40捆,这些也都是国家来出的。

但就和“岁米折银”一样,这草料豆子发起来更加麻烦,也更加容易舞弊,因此这“马乾”往往也是折银发放。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八旗是以骑兵为主,马甲往往占到全军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这块“马乾”收入,那也是为数不少的。

据《京口事宜》记载,当时驻扎京口的官兵合计1743人,合计饷银为40287.228两,平均每兵每年为23.12两。而他们的“马乾”折银之后,则为37587.12两,平均每兵为21.56两,几乎达到了正常饷银的九成了。

而关于这块钱的具体数量,虽然一时小编陈天刑没有查到准确记载,但是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推算:比如在道光时期,广州驻防八旗曾经把原先的额定马匹,削减了六百匹。然后将每月节省下的料草银八百二十八两,另作操炮犒赏与兵饷之用。也就是说每匹马的马乾折银,是每月828/600=1.38两。

因此如果加上这块收入的话,清朝的一个京城八旗骑兵,每月的收入就是饷银3两、马乾折银1.38两、岁米22.2石折银每月4.625两,全部收入是每月9.005两银子。而驻防各地的骑兵,每月收入是饷银2两、马乾折银1.38两、岁米30石、平均每月折银6.25两,全部收入是每月9.63两银子。

而这个收入水平,在清朝中后期无疑是非常高的。要知道当年的一个正七品的官员,其俸银为每年45两,每月平均不过3.75两,俸米每年22.5石,平均每个月是18.75斗,总收入和一个驻防各地的八旗骑兵差不多。要不是有每年800两的养廉银子,这县官就真的混得不如大头兵了。

不过当然了,当时骑兵的这个“马乾”钱,其实是不能拿到每个骑兵手里的。这其中除了各级克扣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步骑平衡——比如按照计算,当时一个驻防江南的骑兵,一个月收入是9.63两银子。而同样驻防江南的步兵,仅仅是因为少了一匹马,这月收入就锐减到2.25两,差了有四倍之多!这同在一个营当兵,有马的吃香的喝辣的,没马的却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是不利于军中团结啊。

所以对于这样的步骑收入失衡,清廷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搞平衡。比如据《驻粤八旗志》中记载,康熙朝的将军拜音达理,就曾经为此事上奏说:

“广州地方食物昂贵,兵丁生计维艰支,兵饷不敷养瞻。请每兵加给二匹马乾银,以瞻家口”。

也就是说当时广州的八旗兵,不论有没有战马,每人都可以领到两匹马的马乾银子,也就是每月能够多拿1.38*2=2.76两。这样步兵再加上饷银1两、禄米折银1*6/12=0.5两,每个月能够拿到4.26两银子。

而这个钱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丰厚了。哪怕是比起后来清末召集的湘淮军,每人每月4.5两银子的所谓高薪来,那都是差异不大的。

4.津贴。

而除了这些合法收入,这八旗兵上下闲来无事,成天想的就是怎么弄钱。特别是营中的养育兵,每月只有一两银子不说,养家米也没有,连自己吃饭不够,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补贴。

当时能够弄到钱的办法,除了从地方上吃拿卡要之外,就主要是从“马乾”、“津贴”、训练补贴、红白事、出征补贴等方面想办法了。比如前文说过的广州驻防八旗,就曾经削减了六百匹战马,然后把每月节省下的料草银合计八百二十八两,当作操炮犒赏与兵饷下发了。

而其它各种巧立名目的津贴费,那就更多了。当时虽然不能在“巴普洛夫诞辰日”发钱,但是这太后生日、皇帝诞辰、帝后结婚日、皇子生日……等等都找名目发钱的话,那加起来其实也不少。比如在光绪五年,仅仅京城的虎神营、骁骑营、护军营这三支部队,就开支了津贴银一百四十余万两,已经足够买两艘北洋海军的济远级穹甲巡洋舰,而且还有剩余了。

除此之外,那时候可是皇恩浩荡,八旗兵自家有了红白喜事,那国家也是要出钱的。比如雍正就规定,这兵丁红事补贴6两银子,白事补贴12两银子。要是一个大头兵娶媳妇之后父母又过世,那可是直接就能拿到30两银子的。

而万一有了战事,那大军出征要有“开拔费”,杀敌之后要有“斩首赏银”,那就更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5.抚恤金和养老金

而除了工资之外,八旗兵这些清廷的亲儿子,一旦阵亡或者受伤,那抚恤金和养伤费也是非常优厚的。当时的阵亡抚恤金,是八旗亲军、护军、前锋领催200两,马甲150两,未披甲之炮手130两,其他的闲散、夫徭、壮丁等照马甲例减半,即65两。而在出征途中病故的,则是只给20两银子打发了事。

至于受伤之后的养伤银子,那就更要分个三六九等了。如果是处于进攻状态比如冲锋受伤,那么是分为三等:一等伤给银50两,二等伤给银40两,三等伤给银30两。如果是处于防御状态受伤,那么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减10两,即一等伤40两,二等伤30两,三等伤20两。

如果在营里一直干到退休,那么凡是打仗受过伤立过大功的军官,六十以上给全俸,五十以上者给半俸;没有立过大功,但有小功且受伤的,六十以上给半俸,五十以上给半俸之半俸;受伤三处以上者,不分品级高低也不论功劳大小,一律给半俸。

至于说是大头兵,那么只要你在营里干到50岁,那每月则给一两银子的退休金。如果是战时受伤的有功之臣,那么到了50岁退休之后,每月除了给一两银子的退休金之外,还要再加一斛(五斗)米。如果阵亡的话,那每人的家属除了抚恤金之外,还能拿到每月五钱银子+三斗米的补贴,直到子女长大成人可以顶班当兵为止。

6.分授田地

而除了发钱发米之外,八旗兵有的时候还能分到田地。满清提倡"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从后金时期便一直想办法给旗丁分地。

比如在乾隆三十一年,就曾经拨出16900晌土地,作为旗官的随缺地使用。当时的标准,是定给城守尉、协领每人随缺地50晌,防守尉、佐领每人40晌,防御35晌,骁骑校30晌。至于普通旗兵,也可以分到壮丁地,一般是每人五晌或六晌(每晌六亩)。

不过等到清兵入关之后,特别是驻防发达的各大城市之后,由于空闲土地很少,这分地政策逐渐无法贯彻。只有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往往还给旗人分地。而这些习惯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自然不会亲自去种地,往往是把土地出租甚至出售,没几年就败光了。

可以看出,纵观整个清朝,这八旗兵作为统治阶级的亲儿子,不仅收入比较丰厚,而且事无巨细都考虑到了,在待遇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这八旗兵后来的衰败,其实是其它多方面原因的。要说在薪饷上有什么问题,那也是上级拖延和克扣的结果。比如根据《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 国用考二 用额》记载,京师兵饷应领之数为五百零三万三千零四十五两有奇,实际支领俸饷共计约四百余万两,欠饷就达一百多万两,平均到个人就是少了五分之一的纯收入。

而这还是“首善之地”的天子脚下、京畿重地。至于驻防各地的八旗兵,那就是山高皇帝远,全凭长官的良心了。根据《中国近代军事改革》记载,当时因为上峰的克扣,以致“每兵所得乃至不及额饷十之一二”。

所以这纸面上是一回事,实际却是另一回事了。这骑兵要是一个月连一两银子都拿不到,那不光是自己吃不饱,战马也得饿死了。而步兵每个月要是才半两银子不到,那要是有人愿意卖命,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军事改革》

《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

《大清会典》

《京口八旗志》

《皇朝蓄艾文编》

《京口事宜》

《钦定户部则例》

《杭州八旗驻防志略》

1 阅读:260

豆豆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