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国防军的奇特炮管

胡侃杂史 2024-10-12 09:43:17

炮械的设计者一直希望能让炮弹以尽可能高的速度从炮管中发射出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制作一个逐渐收缩的炮管。在这种结构中,火药气体对炮弹的压力会增加,从而在相同的火药装药和大致相同的炮械参数下,实现显著的速度提升。

不过,炮管的加工过程相当复杂,尤其是这种形状的炮管——其切割过程极其困难。但最终有了解决方案:制作一个不是完全均匀收缩的炮管,而是由至少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带有螺纹的圆柱形,另一部分为光滑的锥形。当然,这对生产中的技术人员来说仍然不是件轻松的事,但已大大简化了。更何况,炮弹也不是普通的炮弹,而是能在炮管中随着推进而减少口径的炮弹。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尽管这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和许多武器工程师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德国人的。尽管如此,德国人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卡尔·普夫(Karl Puff)在1907年设计了一种能够在锥形炮管中压缩的炮弹,而赫尔曼·古斯塔夫·冯·赫尔里希(Hermann Gustav von Gerlich)则在1929年为他的锥形炮管步枪申请了专利。

赫尔里希的步枪子弹以1700米/秒的速度发射,并能在50米的距离内击穿12毫米厚的钢板。

战前,赫尔里希已离开德国。之后在美国,他开发了赫尔里希-格雷(Gerlich-Grey)步枪,该枪在1932年的试验中,重6.35克的子弹达到了1760米/秒的速度。至今尚无其他人能打破这一小口径子弹的记录。同样在1932年,苏联对赫尔里希的步枪进行了试验,但决定其生产过于复杂。

但这都是关于小型枪械的内容。我们关注的是炮械。谁首先创造了锥形炮管的炮械,我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开发者都使用了赫尔里希的研究成果。

据推测,第一门锥形炮管炮械是由丹麦公司“舒尔茨与拉尔森”(Schultz & Larsen)在1937年之前制造的。德国人显然使用了丹麦的研发成果,但德国设计师拥有赫尔里希的所有文献资料。在苏联,也尝试过创造类似的炮械,都是基于对赫尔里希工作的了解。在英国,他曾工作过,英方的设计也根据他的研究进行。

在谈论德国的炮械之前,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相关工作。尤其是按时间顺序,首先要提到“舒尔茨与拉尔森”公司。该炮为法国军队制造,称为“Canon de 29/20 mm antichar Larsen”【拉尔森 29/20 毫米反坦克炮】。

到1940年5月,为空降部队和猎兵制造了50门此类炮械。该炮采用了25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因此很难区分。仅有一张照片流传下来。

“Canon de 29/20 mm antichar Larsen”的重量为200公斤(有些人怀疑这是否是整门炮的重量),炮弹重量为90克,初速为1400米/秒,在400米距离内能击穿56毫米的装甲,角度为30°。

拉尔森炮的炮弹,重量为90克,由碳化钨制成。

据说该炮管能够承受500发射击,但另一些数据则认为仅能承受250发。由于战斗的时间较短,这些少量生产的炮械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录。

在苏联,战前曾试图制造锥形炮管的炮械,但未能成功。直到战后,1947年,格拉宾设计局制造了一种反坦克炮C-40,其初始口径为76毫米,末端为57毫米。这是仿制自德国炮械的。最终未能投入量产。

反坦克炮C-40。

英国人则显得更聪明。他们没有创造一门炮,而是在1942年为英军的2磅反坦克炮和坦克炮(Royal Ordnance QF 2-pounder)设计了一种专用的锥形适配器“利特尔约翰”(Littlejohn)。这种适配器为一次性使用,能持续几发射击,但这种方法非常经济。然而,2磅炮很快退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舞台,而英军对口径更大的炮械还是相对满意的。

装备有“利特尔约翰”适配器【利特尔约翰适配器(Littlejohn adaptor)是一种可以安装在QF2磅炮(40mm)上的设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通过让2磅炮的发射方式变为压缩膛来提高其服役寿命。】的Mk VII Tetrarch Mk I坦克。

利特尔约翰适配器(Littlejohn adaptor)

此外,甚至有资料显示,早在1934年,“维克斯-阿姆斯特朗”(Vickers-Armstrong)公司就创造了一种口径从107毫米到81毫米的锥形炮的实验型,甚至附上了照片。

现在谈谈德意志国防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中有183支2.8厘米重型反坦克步枪(2.8 cm schwere Panzerbüchse 41)。至今仍对这一武器是否应被视为炮或步枪存在激烈争论。我们将按照德国的官方名称称呼它。

一年后,部队中仅有315支,1944年11月德军中有1336支s.Pz.B.41,而到1945年4月,仍有853支(775支在部队,78支在仓库)。

在1941年夏季,s.Pz.B.41在一些反坦克师中替代了37毫米炮,但后来被用于连级单位。同时,它们还被安装在轻型装甲车和装甲运兵车上。

2.8 cm重型反坦克步枪41(2,8 cm schwere Panzerbüchse 41.)

基本参数:

质量:1390 kg

弹药质量:2.58 kg

初速:1260 m/s

穿透力:在1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140mm装甲,而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172mm装甲。

弹药类型:s.Pz.B.41使用的是钨合金穿甲弹。

生产历史:

• 在1940年7月至8月,德国制造了90件试制样品。

• 从1941年2月到1943年9月,生产了2787件2.8 cm s.Pz.B.41。

除了主型号外,还生产了一个轻型版本,专为空降部队设计,称为2.8 cm schwere Panzerbüchse 41 mit leichter Feldlafette,质量为139 kg。此外,还开发了一种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的型号,称为2.8/2 cm Kampfwagenkanone 42,其耐久性可达到1000发,但仅生产了24件,关于其使用情况的资料很少。这种武器不应与装在装甲车上的型号混淆。

尽管s.Pz.B.41在1944年初被德国武装部队逐出服役,但它们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仍然被广泛使用,最后一次应用的记录出现在柏林战役中。s.Pz.B.41在对抗轻型装甲车辆时非常有效,经过训练的炮组甚至能击毁中型坦克,甚至有记录表明它能够穿透IS-2坦克的下前装甲。

在1941年12月,德国生产了第一批14门4.2厘米Panzerjägerkanone 41(反坦克炮)。到1942年5月,总共生产了300门这种炮。该炮采用锥形炮管,初始口径为40.3毫米,随后减少到29毫米。

4.2厘米Panzerjägerkanone 41的质量为642千克,炮弹重量为336克,初速为1265米/秒,在500米的距离上能够穿透87毫米的装甲,角度为90度。

这种炮的生产数量太少,我甚至找不到关于它们实际使用的确切信息。从一些照片来看,4.2厘米Pak 41似乎在意大利被空降师使用。由于其底座是由37毫米反坦克炮改装而来,因此区分这两种炮并不容易。到1943年11月,德国军队剩下43门4.2厘米Pak 41炮,事实上,其中有9门炮在1945年3月仍然存活。

虽然它的尺寸与3.7厘米Pak炮相同,但这种炮的效率显著更高。然而到了那时,已经需要更重型的火炮。

在1942年4月至5月期间,克虏伯公司生产了150门7.5厘米Panzerjägerkanone 41(反坦克炮)。该炮的锥形炮管口径从75毫米变化为55毫米。

7.5厘米Panzerjägerkanone 41的质量为1390千克,炮弹重量为2.58千克,初速为1260米/秒,在1000米的距离上能穿透140毫米的装甲,而在500米的距离上能穿透172毫米的装甲。

这种炮立即表现出作为强大反坦克武器的能力,能够击穿敌方的所有坦克。然而,生产数量极少。到1943年4月,德国军队仅剩78门7.5厘米Pak 41炮,1944年2月1日剩余56门,1944年4月1日剩余44门,1944年9月1日剩余35门,到1945年3月仅剩11门,而且其中8门在仓库中。炮弹的供应长期短缺,迫使这些炮被撤出前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为什么如此优秀的火炮在战场上未能发挥作用。尽管上述火炮有诸多优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的缺点。

这些缺点包括:炮管的低使用寿命;生产成本高;需要使用稀缺原材料。

关于炮管的使用寿命,一些作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500发(这是德国火炮的使用寿命)并不算少,并且并非所有反坦克炮都能活到500发。我当然无法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但我认为许多反坦克炮的使用寿命要长得多。可能这些作者将炮的损毁与炮手的损失混淆了,另外,他们可能只关注苏联的反坦克部队,在那里,生存率被认为非常低。

此外,例如,7.5厘米Pak 41的炮管结构就考虑到了快速磨损。炮管由两部分组成。炮后有一根带有膛线的管子,口径均为75毫米,长度为2965毫米。管子外面包裹着一根没有膛线的套管,长度为950毫米,其中500毫米为圆柱部分,450毫米为锥形部分,口径从75毫米逐渐变为55毫米。磨损主要发生在套管上,而套管可以通过炮手的力量进行更换。

至于成本,确实相对较高。重型反坦克步枪s.Pz.B.41的价格为4520帝国马克,4.2厘米Pak 41反坦克炮的价格为7800帝国马克,而7.5厘米Pak 41的价格为15000帝国马克。相比之下,37毫米Pak 36的价格为5730帝国马克,50毫米Pak 38的价格为10600帝国马克,而75毫米Pak 40的价格为12000帝国马克。

然而,在我看来,直接比较并不完全合理。例如,4.2厘米Pak 41的价格高于与之相近的37毫米炮,但其效能也更高。

因此,我认为,阻碍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必要数量生产锥形炮的最严重原因是原材料问题。高昂的价格部分正是这些原因的结果。德国工业能够生产最复杂的武器,但如果没有自己的钨矿,什么都做不成。而生产炮弹则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尝试在7.5厘米Pak 41炮弹中用钢代替钨,导致其穿透力降低了一半,这意味着该炮失去了所有的优势。

据我了解,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给德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他们成功阻止了钨从美国、中国、西班牙和巴西的供应。因此,到1943年11月,德国失去了钨,所有的储备都被消耗殆尽。

最后,我还想说几句关于未能实现的德国项目。

首先是40毫米反坦克炮Gerät 2004、Gerät 2004、Gerät 2005和Gerät 1004。

其次是坦克炮Gerät 725,其性能与7.5厘米Pak 41相当。它原计划安装在试验坦克VK 3601(H)上,但最终被放弃。

实验坦克 VK 3601(H) 搭载 Gerät 725 火炮

曾经有一个超重型 150 毫米高射炮 Gerät 65F 的项目,其中锥形炮管是光滑的,而炮弹则是带翼的。该炮的有效高度射程为 18 公里,初速为 1200 米/秒,但……其寿命仅为 86 发。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德国的文献资料,苏联也制造了带锥形炮管的高射炮——85/57 毫米 KS-29 和 103/76 毫米 KS-24。

此外,还在开发 24 厘米 K3 火炮的炮管,起始口径为 238 毫米,最终口径为 211 毫米。

可以说,锥形炮管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如果德国拥有自己的钨材料,或许这些火炮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然而,也必须承认,这些火炮的设计在生产上确实复杂,而想要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可以通过更简单、更便宜的方案来实现。特别是使用穿甲弹,以及光滑炮管和带翼弹药。

5 阅读: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