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8f3e73f5bb2cf90e3911cfeadeff54.gif)
前阵子的“ 小红书洋抖难民 ”热潮,在一趟春节的洗刷下,慢慢回归常态。
一部分外国老铁回到了 Tiktok,也有一部分“ 间谍朋友 ”爱上了刷小红书,乐此不疲地在翻译软件和小红书之间反复横跳。
春节期间,国内的大伙忙着打牌没空刷小红书,甚至给一堆老外急够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9614a30ac9841663ca39049ba6a00f.png)
总之,现在国外的朋友和国内的网友过着早 C 晚 A 的交错生活,最后又在信息流或评论区下不期而遇。
别说,这种情况,在当今互联网确实是独一份儿的存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d6cbcd3765711d7fdf3c88e8208aa6.png)
现在,这些留下来的老外,几乎把小红书当成了朋友圈。
像是有事没事,都随手发点日常。
要么吐槽一下生活里的糟心事,要么分享个 #OOTD,一点不见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8722e987211700efc8e5114825f074.png)
这些内容有别于一开始的交换猫猫照片、互做作业等,从最简单的打招呼,过渡到了更进一步的交流。
临近春节前,他们还分享起了家庭合照,颇有种在朋友圈拜年的即视感。
毕竟没有什么能比一张全家福,更能快速拉进彼此的距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565e585dfc49f6610f505f72aca48a.png)
阀门一旦拧开,就很难收得住。
类似于一场饭局,开始场子还没热,大家聊点猫猫狗狗生活琐事,现在酒喝到下半场,就开始攀亲戚找根儿了。
目前的情况,是小红书上这帮国外老铁们非但没走,还带来了不少故事和酒。
比如,就有不满足于发全家福的外国朋友,开始分享欲爆棚,聊起了自己家庭的由来和历史。
像下面这位大叔,就是临场发挥讲故事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eefe549221bbbaab43f6c98d2c768c.png)
由于想到哪说到哪,人物关系都干乱套了,还得靠贴心网友帮忙整理出的族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af40a32798833b142405bdf417c435a.png)
而更多的海外老铁,则属于是老照片+家史记录型。
比如接下来这位老哥,就提到他的祖辈在 19 世纪殖民潮期间,如何从荷兰移民美国,这期间又为何与欧洲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各种曾曾祖父的故事被亲口讲述,好像翻开了一本冷门的纪实小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c371401df428e92c0c833f365cc389.png)
甚至,还有美国原住民也参与了进来。。。
而当有的网友向博主提问,他是否为印第安人时,也有 momo 科普“ 印第安人 ”这个称呼的由来,并提醒应该称其为原住民。
因为当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时,误以为到了印度,就直接错误地称原住民为 Indians,这一叫就是上百年,自然是带些讥讽的意味在里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e95049ce7c30f2373f09e38850fa2e.png)
咳,总之事情发展到这里,明明一开始大伙还在讨论 Tiktok 难民,却突然画风一转,聊起了殖民和移民的历史话题。
评论区的国内外网友,也从麦哲伦聊到郑和,从殷商聊到少数民族。
追根溯源,就成了大伙热议的话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d8cd51dfdcd1d320fb8fbf917da5343.png)
这种坦诚且在中文互联网不多见的分享,也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美国哥们儿也不跟你藏着掖着,还生怕传达的不到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d763b18361df054d18b66650d837ca.jpg)
这个类型中,自然也包括了大量的华裔后代。
那些历经几代人后,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的“ 老外 ”,尽管从样貌上已经看不太出来,但掏出族谱往上一翻,其实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是下面这位的外曾祖母,就从上海、澳门,一路来到了瑞典,并度过余生。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她的家庭依然保留了不少来自东亚、华人的生活习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0e9eb0c25d39ecdefb0d42f6cbb082.png)
这种奇妙的感觉,把时空对折,让百万网友见证了许多上上个世纪,华人走遍全世界的故事。
也让人发现,原来世界并没想象中那么大,时间是个圈,我们兜兜转转总能遇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375efdea352e853cd89d5fddb7a406.png)
其中,大量的华裔故事,几乎都起源于广东,不免让网友感叹“ 广东人是全世界的走地鸡 ”。
但国外的姐们哥们在介绍时,由于翻译问题,不少人都把“ 广东省 ”写成了“ 坎顿省 ”,因为他们在书写原文时,并非使用“ GuangDong ”,也没有用中国 1952 年以前的威妥玛式拼音读法“ Kwong-tung ”,而是用了“ Canton ”。
说来也挺有意思,毕竟广东话的英文,也是“ Cantonese ”。
而这个单词的来源,其实是 16 世纪那会儿,葡萄牙人来到广东,根据广东话音译出来的,在没有官方正式命名的那段时期,“ 坎顿省 ”也是沿用了挺长时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834c578671fd71ac7a0055dc34a795.png)
类似的典故还有旧金山一词的来源,因为美国那么多地名,只有“ SanFrancisco ”没有采用音译。
至于为啥,就是 19 世纪中叶的美国淘金热,吸引了大量广东地区的华人前往,当时先是把 SanFrancisco 直白地叫作“ 金山 ”,或音译成“ 三藩市 ”。
同时,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同样发现金矿资源丰富,而为了对这两座金山做出区分,索性直接被叫成了新/旧金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45063560c2510c845d23e33bd91f0c.png)
这些最早出走美国的广东华人,也并非全奔着挖金矿去的,像是早年间广东人去国外经商,主要依靠三把刀:菜刀、剃头刀、裁缝刀。
说白了,就是去那边当厨师、理发师、裁缝,明显是带着技术去的。
这些小典故,几乎在每篇海外家族历史的小红书笔记下,都有热心红薯做科普,属于是一边看老照片,一边帮大伙温习历史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597a916b204483c7da2c6ccd04bb60.png)
不过,要说中国的网友们,确实是卧虎藏龙。
因为不仅科普头头是道,很多海外原博主自己都不清楚的祖辈经历,也全被网友帮忙挖了出来。
比如下面这位在美国种植棉花的大姐,其姨母就曾在 20 世纪初到往上海,担任传教士辅导中国学生,期间拍了不少自己学生的老照片。
由于年代久远,博主出生时姨母也已经不在人世,所以仅剩下了这些没人配故事的黑白照片,没人知道照片里的是谁,又是怎样拍下了这些照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a8cf140f8581c792b5867e0ff14394.png)
但这都不是事,不知道何方神圣,甚至翻出了以前上海中西女中的历史书。
里面详细记载了 1917-1951 年间,在学校任职的海外教师。
博主提到的姨母刚好在其中,书中记载的名字叫做 Miss Wasson,负责教授数学、英语和宗教课程,而且还有个中文名字——王紫英。
乃至于,连带着其姨母上课时的照片,都一并发了出来,这些资料让原博主和路过的网友直呼 Awsome。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d69a1119c4ee70797c390218e62f2a.png)
海外老铁们是真没想到,这小红书,可能比 Google 还好使。
于是随后,寻亲&寻根组的老铁们开始发力了。
不光是分享,不少海外华人更希望通过小红书寻找自己的亲系。
要不是这次机会,那些因为颠沛流离的经历而错付的历史,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重见天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20c297d289fc1d3244df25830c34ca.png)
但你还真别说,有一点线索,就有推理出眉目的可能。
这段时间成功在小红书上寻到答案的华侨,真不算少。
像下面这名在美国夏威夷的博主,只知道曾祖父“ 吴国华 ”出生于广东,后移民夏威夷,对于其他方面则知之甚少。
但经过网友结合历史分析后,其实其曾祖父姓伍,而非吴,来自于江门台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3a6a5ad12db008566325331d643588.png)
寻亲帖子中,也有非常多江门后代的寻亲贴,其中大部分以伍为姓。
结合历史背景,依然是淘金热期间的事。
当时正值 19 世纪中期,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江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只得去海外谋生,刚好赶上淘金热潮,政府需要修建横跨大陆的铁路来发展经济。
因此,就有不少江门人赴美,这也为后期建立华人社区奠定了历史基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f85fe7d5f1fb4af3f6086f0f5920ff.jpg)
顺带着,一些寻亲贴里祖辈留下来的手书,也被网友破译了。
曾经看不懂的文字,通过评论区的翻译,慢慢有了温度。
苦寻多年的那串地址,也终于浮现在眼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89507e134b312d85ef5c77545c81ab.png)
又或是下面这位,虽然不是来寻亲的,但实在看不懂外婆留下来的神秘食谱,想复刻儿时的味道却不知从何下手。
毕竟时间太久,语言习惯不同,这菜谱就算咱来了也是一头雾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78fe989fe76de42bf3059122da527c.png)
不过高手永远在评论区,到底几勺白糖,给你讲的明明白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60b74a80bce4e015ee7f1ff0119a59.jpg)
总的来说,小红书上的这一大波回忆杀,倒是有些像 20 世纪 70 年代欧美国家的寻根热。
当时由于全球化运动的快速发展,那些少数族裔开始意识到“ Who am I ”的重要性,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掉自己的根本。
而现在,久违的“ 地球村 ”氛围在小红书复现,让这些融入后的外国用户,愿意袒露心声、寻求帮助,开始寻根问祖。
这关乎于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关乎一个飘在半空的人,最后能否落叶归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c09e8e2860fa53ac4e20503daa1e6ee.png)
而且,寻找归属感无关国籍,这已经是所有当代人必需的精神寄托,时刻提醒我们无论离开家乡多远,都要牢记自己出身何处。
这也是为什么,长大后的年轻人们,开始热衷于在网上书写家族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101608f086ae068faddccd76122cce.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a09e78ff672220895095b98605b9d9.png)
只不过今年,家的故事撞上了新来的外国老铁。他们不仅快速融入进了整个社区,时不时在评论区或信息流里出现,而且一下子抓住了在这个社区中暗流涌动的感情。
梳理完上面这些笔记后,我发现让地球村得以重现的,似乎不仅仅依靠翻译软件、交换作业和猫猫照片。
是依靠大家对“ 家庭 ”亘古不变的共同认知,无论是“ 家 ”还是“ Family ”,翻译过来都是不需要语言便能传达的,那就是伟大又平凡的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59da912308bff180bcf32c7ff202633.png)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此处无言
原来国人血统己经遍布地球每个角落[大笑][大笑]
和平真好
美利坚祸众国:还敢说不是间谍,连祖宗都挖出来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加拿大人拍摄的七十年代我幼儿园时期的视频,那依稀记得的场景好像昨天,感谢网络[点赞]
小红书的美国人流浪记能开到第四季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第一季:洋抖难民 第二季:中美对账 第三季:同过中国年 第四季:we are伐木累
流量密码而已[呲牙笑]参考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