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这回是真急了!过去一周,中国连续退回三架波音客机的消息在航空圈炸开了锅。
就在4月23日,波音CEO凯利·奥特伯格终于坐不住了,亲自证实中国已经停止接收新飞机。
奥特伯格表示,波音计划在2025年向中国交付约50架飞机,“由于关税环境”,中国客户已经“停止接收飞机交付”。
另据报道, 此前已有一架原计划交付给厦门航空的波音飞机,返回波音在美生产中心。 第二架原计划应交付给一家中国航空公司的波音飞机也于21日返回美国。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深陷亏损危机的美国制造业巨头,居然在声明里摆出一副“甲方爸爸”的姿态,声称要“再给中国一个机会”——波音公司CEO发出强硬警告,若中国坚持退订飞机,将停止为中国制造客机。
这话听着就透着股黑色幽默,毕竟现在拿着真金白银下订单的可是中国航司,波音倒像是把自家飞机当成了限量版奢侈品。
这场博弈的导火索,说白了就是美国自己打出的贸易战回旋镖。
在中美关税贸易大战的背景下,中方的任何动作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不小的关注度。
而在4月15日的时候,外媒首先爆料,中国民航局发布了一项重要指令,对波音飞机的采购和零部件供应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一决定不仅暂停了国内航空公司接收新订购的波音飞机,还切断了与美国供应商的零部件采购渠道。
技术信任危机与成本失控
如今的波音公司面临的挑战可不止是中国市场那么简单。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发布的报告显示,737 MAX的软件系统还有“未完全修复的缺陷”,主要是自动驾驶模式中襟翼控制出现异常的问题。
这个发现让瑞安航空推迟了接收57架飞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奥利里直言:“我们可不想当波音的质量检查员。”
这次中美之间的关税争端,可以说是彻底让波音对中国的飞机交付变得不可能了。
你看,刚飞到舟山那边完工中心停着的那几架737 MAX,还有吉祥航空那边推迟接收的787-9客机,这些都成了双方博弈里的筹码。
波音现在真是遇到了双重麻烦啊!作为被按下“暂停键”的一方,这个在全球航空制造行业干了一百多年的巨头,正在经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除此之外,空客和C919正联手给它“上眼药”。空客在天津的A320neo总装线火力全开,2023年12月宣布投资15亿美元扩产,计划2026年月产10架。
南方航空直接签了50架A320neo的订单,还特意强调“本地化生产”更省心。另一边,C919的国际化步伐也迈得飞快。
2024年10月,越南航空在河内签下10架C919的备忘录,准备替换老旧的波音737。越南飞行员试飞后竖大拇指:“比波音737还灵活,北斗导航更是加分项!”
机会与挑战并存
面对困难,波音公司CEO凯利·奥特伯格表现得很强势,他说如果中国航空公司不接收飞机,波音就把这些飞机卖给别人。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处理退回的飞机,保证生产线可以继续运转。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中国施加压力,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订单问题。
不过,这种强硬的态度也有风险,可能会让和中国的关系变得更差,甚至丢掉重要的长期订单。
与此同时,波音也在努力寻找其他出路。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和马来西亚,表示对退回的波音飞机感兴趣,但这是否能填补失去中国市场的巨大损失,还很难说。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需求量并不大,而且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也可能影响它们的最终决定。
这意味着波音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想要找到能够完全替代中国市场的方案并不容易。
波音公司除了调整外部策略,也在努力进行内部变革。
为了重拾市场信任,波音正在强化质量管理,力求将产品品质提升到更高水平。
此外,波音也在积极改进供应链,希望通过优化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贸易挑战。
这些努力能否奏效,还有待时间检验。
独立自主与多元选择
面对波音的强硬姿态,中国没有示弱,而是展现出要靠自己的决心。
中国增加了和空客的合作,这样能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保证飞机的供应不会出问题。
同时,中国也在更快地推进C919的国产化,目标是在航空领域能够自己说了算,不再受制于人。中国希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提升国家竞争力。
C919大规模生产后,不仅能满足中国国内航空市场的需求,还有机会打入国际市场,和波音、空客这两大巨头一较高下。
当然,C919的量产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技术难题需要攻克,确保零部件供应稳定安全也是一项重要挑战。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逐一解决,才能真正让C919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一套“备用方案”,用来应对贸易摩擦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美国限制对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和牛肉等商品,中国正在积极寻找新的供应来源。
在航空工业方面,中国计划加深与空客的合作关系,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中国也在加速推进国产C919大飞机的量产,从而逐步减少对美国波音公司的依赖。
结语:
全球航空业正进入“权力转移”的加速期。中国通过规模化制造和技术突破,正在改写游戏规则;美国试图通过联盟体系维持霸权,但盟友的战略自主性日益增强。
对马来西亚而言,在中美间的“套利”空间正在收窄——若过度依赖波音,可能面临中国市场的报复;若全面倒向中国,又会失去美国的技术支持。
未来十年,东南亚的选择将决定全球航空格局的最终走向,而中国商飞的“东南亚突围”,或许只是这场变革的序章。
信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