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创业之路可谓跌宕起伏。
早年间,他投身金山软件,带领团队在办公软件、电商等领域不断开拓,但市场竞争与年俱增,雷军领悟到依靠个人,很难在商业浪潮中立足,也为他后续整合资源,创办小米成埋下伏笔。
而金山的这段经历,既锤炼了雷军的技术,还培养了他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扎扎实实将顺势而为的思想应用到各个爆品的创新推广中。
今天,武大樱花再次开放,雷军时隔一年开着小米YU7与SU7返回母校拍摄汽车宣传片。

但下午时分,一则消息突然冲上热搜:小米市值当日下跌6%,成交额却飙升至700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欢迎大家来武大看樱花。”
雷军完全无视这则消息,分享自己拍的樱花照片。
此举瞬间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涌入6万余条留言,其中不乏对其雷布斯的称赞,也有投资者呼吁雷总稳住股价。
然而后续在武大的公开演讲中,雷军表示小米一直坚持秉持 “只挣一点点” 的质朴理念,克制住了贪婪。
关于这一点,可以回溯至2018年春天。
小米郑重承诺硬件综合净利率绝不超过5%,若超出则将利润返还给用户。

彼时,恐怕无人能预见,七年后这一承诺,竟成为小米在市场竞争中,令同行倍感压力的独特优势。
但雷军的“野心”并未满足于此。在他的书中,他写到要怀揣着改变中国制造业,让优质产品惠及大众,开启小米新的征程。
雷军深知传统制造业有些产品价格虚高,消费者难以买到高性价比产品的痛点。
所以决心打造一个以 “性价比” 为核心的品牌。
以去年为例,我的一位朋友装修新房,全套选用小米家电,涵盖空调、智能门锁等,总花费不到三万。
但经对比,同等功能的其他品牌产品价格普遍高出至少三成。
这正是雷军所倡导的“克制贪婪”,借助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通过提升运营效率获取合理利润。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争议:
目前最新款小米手机正式突破6000元价位,SU7 Ultra定位对标保时捷等豪华品牌,一些长期习惯小米 “性价比” 路线的老用户开始质疑:
“这还是我们熟知的小米吗?”
关于高端化,其实雷军早有布局。
五年前,小米豪掷1000亿研发小米汽车,当时许多人认为此举过于激进。
直至去年,小米15 Ultra凭借1英寸主摄,强势切入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今年SU7 Ultra在上海赛车场的性能表现超越保时捷。
市场才惊觉,原来 “只挣一点点” 并不意味着小米将永远徘徊于低端市场。
这无异于菜市场卖豆腐的摊主,突然推出可媲美米其林餐厅水准的手工豆腐,尽管价格提升,但品质与工艺完全匹配其定价。
更何况现在的年轻人,遇事不决就买小米。如今小米造了车,品牌壁垒又拓宽了。
而这一切,都是雷军凭借曾经积累的人脉,四处奔走,整合资源的结果。
只是随着小米规模的不断扩大,雷军敏锐地察觉到:企业不能仅依赖性价比在低端市场竞争,必须向高端迈进,提升品牌价值与产品竞争力。这才有了后来在高端手机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

但资本市场的反馈十分现实。
自从小米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其股价犹如过山车一样,从30港元回落到8港元。
因为市场有着不同的思考逻辑:
在手机业务中,小米依靠5%的利润率尚可通过大规模销售实现盈利,但汽车行业截然不同。
单就一辆SU7 Ultra的研发成本分摊至每台车上的金额,就远超十台红米手机的研发投入,特斯拉今年还率先发起降价攻势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自从小米SU7发布后,市场对小米的负面评价大幅减少。
曾经因 “饥饿营销”“堆砌参数” 饱受诟病的雷厂长,如今在众多车企老板中,以对车主的极致服务脱颖而出。
在首批SU7 Ultra交付活动中,雷军亲自为车主揭开新车车衣、陪同试驾,有车主拍摄视频透露:“雷总手都在颤抖,看起来比我提车时还要紧张。”
但这种真诚的服务态度,反而成为小米最珍贵的品牌资产。
毕竟,在车企CEO纷纷走向台前打造个人IP的当下,愿意全心全意为用户提供细致服务的,雷军还是独一档。

现在再看雷军七年前在武汉大学的演讲视频,他坚定表示:小米的利润并非首要目标,而是打造优质产品后的必然结果。
而雷军坚守的商业逻辑,试图向市场再次证明:商业的最高境界并非单纯提供低价产品,而是让高价产品具备与之匹配的卓越价值。
但理论与现实之间还是有一道鸿沟。
当下车企竞争严峻,SU7 Ultra需要直面特斯拉发起的价格战;5%利润率的承诺,能否承受住万亿市值的估值。
毕竟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这点利润率与银行定期理财没有什么差别,小米很有可能成为电商界的京东。
点个关注,每天看一篇走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