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环龙门湖科创带创新转化服务中心中标实施方案

GA环球建筑 2024-11-19 18:45:49

EID Arch姜平工作室公布了温岭市环龙门湖科创带创新转化服务中心建筑概念实施方案。此前概念方案国际征集共收到了40多家境内外设计机构提交的资格预审,EID Arch与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等地的五家入围设计机构共同参与了概念方案国际征集并脱颖而出,最终被评选为中标实施方案。

区位图

项目位于温岭环龙门湖科创带的创新活力中轴上,承载着科创服务与区域中心的重要功能。总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涵盖创新转化服务、会展中心、总部办公、精品酒店以及配套设施等功能业态。作为该区域最重要的市民性公共服务平台之一,建筑师如何延续温岭的文化基因创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地标?如何衔接山海湖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创造建筑与自然风景的互融?如何营造多元复合空间,鼓励民众的社区联结和归属感……是建筑师为这片场域量身定制要思考的问题。

自然与人文风景交织的城市地标

多元场景的市民性公共服务平台

环龙门湖科创带定位为先进制造产业科创功能区,项目布局创新转化服务等政府公共平台,为环龙门湖科创带以及整个滨海新城提供包括金融、法律、专利、交易等创新转化服务。

概念分析

创新转化服务大厅

不同于传统公共服务设施,新建的创新转化服务中心将以公共空间为载体,配套科技人才会客厅和市民性空间,营造多元复合的场所体验。同时,作为创智水岸节点的重要地块,项目为中大型企业提供总部办公空间和精品城市酒店,形成活力开放的滨海客厅,打造出多元业态的可持续社区。

以市民性公共空间为载体的城市滨水节点

创新转化服务中心内院

活力开放的市民性场所

建筑与自然风景的融汇

温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濒东海。方案充分融合温岭的自然文化特征,从当地悠久的海洋文化和石文化中抽象提炼,通过体块消解的手法回应叠石的形态,游线如同山径向上蜿蜒,打造不同维度的全景空中露台。设计将海洋、湿地等自然资源与建筑相融合,打造出人与自然互动交织的建筑景观。

叠石与穿行

项目依山傍水,紧邻龙门湖湿地公园。建筑布局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主体建筑与一期孵化园区形成门户形象,设置轴线和通廊与周围地块互联互通,并且将景观朝向最大化,与相邻的公共绿地衔接,界定出整个片区的城市节点。

形体生成

项目轴测

联通的城市界面

塔楼体量错动调整形成观景露台,消解建筑体量感的同时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创造多维度的景观绿洲。进退的平台串联起建筑体量向下延伸至裙房,在近人尺度进行倒角柔化处理,塔楼体块之间进行斜切处理,构建宜人的空间观感。

屋顶市民公园

多维景观绿洲

不同于传统高密度塔楼裙房的格局,设计通过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创造和串联起多层次的开放空间。酒店及全景餐厅布置于塔楼高区,俯瞰东海、龙门湖及湿地景观,为顾客带来轻松愉悦的观海体验。

F1-F5功能布局

观东海酒店全景屋顶露台

酒店空中大堂

办公区域穿插多个共享中庭,形成户外舒适的交流与互动空间。低区办公通过垂直交通和室外台阶可达屋顶花园,自然景观向高区延伸,同时在屋顶铺展开来,实现建筑、场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室内望向湿地公园

办公大堂

沿游径登高观海

社区联结的活力场域

在此项目中,设计始终围绕人的体验进行空间营造。建筑师将面向城市和湿地公园的界面打开,底层架空连接起外摆区、中庭、花园和广场等公共区域,将人流和景观向园区内部渗透。

会展中心及服务中心入口

城市界面、建筑和自然景观的互相渗透

屋顶市民公园通过起伏的缓坡衔接起公共绿地,鼓励民众在此交流、休憩、运动等。高效的慢行系统向城市开放,同时向自然过渡延伸,市民漫步其中,置身湖光山色,营造出内外互联的开放场所,为社区带来活力。

绿意穿梭的屋顶市民公园

设计充分考虑楼宇定制化的市场趋势,保留建筑未来改造的弹性空间。室内通过设计灵活的空间和配备多功能设施来实现功能上的多样性,以满足包括会议、展览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需求。

观海前厅

酒店大堂

未来,这一立体绿色的城市客厅将重新诠释温岭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型生态建筑的新范式,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增强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温岭市环龙门湖科创带创新转化服务中心

项目地址:中国,浙江,温岭

建筑面积:108,166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4

功能:创新转化服务、会议展览、办公、酒店及配套设施

业主:温岭市东部控股有限公司

建筑师:EID Arch姜平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姜平, FAIA

设计团队:鲍嘉禄,Michael Morgan,陆生云,林晓海,程玉海,夏纯如,谢犇,张双,倪若韵,胡文婧,李涵一,黎泓,夏雨妍,郭明达,石伊萱

联合体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