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董明珠再次以100%的支持率坐上了格力领导人的位置,而在后续的格力电器年度股东大会上,一段演讲又把老将董明珠推上了热搜。
这一次,不是因为她的管理风格强势,也不是因为那句话曾经掷地有声的“让爱上世界中国造”,而是在她选人、用及企业竞争方面的三个标准。


董明珠在大会上明确表示:“格力坚决不用海归派”,她解释说,这样做是因为“其中可能存在间谍”,不确定谁是、谁不是,为了安全,索性一刀切。
这瞬间就成了网络,有网友支持她的审慎态度,也有人质疑这种“一票否决”是否过于极端,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确实破获了涉及海外背景的间谍案件。

比如2023年国家安全部通报的几起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均具有留学经历,被境外情报机构发现后潜入关键领域,这些案例让企业在引进海外人才时开始更多可疑案件。
但另外,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留学归国人员超过80%都回到了国内发展,大量海归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还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量“海归派”是我国科研成果国际化的桥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很多关键突破都是由拥有海外经验的科研人员推动完成的。
所以,董明珠这一决策虽然立足于企业安全,但在强调人才全球流动与科技竞争的环境中,或许更应该寻找一套更为科学的甄别与审查机制,而不是“宁错用内,不放一外”。


第二个“狠话”,董明珠提出的是她的用人标准:“赋能,不看资历,20岁可以用,90岁也能上岗。”
说法这种夸张的想象,但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在国内许多企业中,“唯学”“论资排辈”的文化根深蒂固,导致年轻人难以施展才华,也让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被提前边缘化。

自2017年起,格力便成立了“未来领袖工程”,面向国家重点高校招募具备潜力的人才,并赋予其项目领导权。
与此对应,格力内部还有一套“老匠人”机制,让技术骨干在不担任行政职责的情况下仍可取得高薪与学术权。

虽然“90岁上岗”听起来只是一种宣传语,但它所传达的理念,即以能力论英雄,而不是资历、年龄,确实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第三个争议来自董明珠对格力汽车的“自夸”,她提到,自格力进军新能源公交以来,北京某线路的格力钛电动车已运行超过十年,“一次起火事故都没有”。
这番话随即被网友解读为“内涵”小米汽车,特别是今年以来,小米汽车在市场表现亮眼的同时,也因为电池系统和三电配置被频频讨论。

分析董明珠的这番恐,不难发现她真正想表达的是——技术实力最接近立足之本,格力虽然进军汽车行业较早,但始终集中在新能源客车这一垂直领域,未曾涉足乘用车领域。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主打标准化和消费端市场,两者之间实际的业务重叠并不多,从技术角度看,格力钛早在2016年就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的交通资质。

其电池管理系统存在多个城市热点,用户反馈中关于安全性正面,但并不意味着格力就一定不如小米,毕竟乘车的市场复杂程度、用户需求远不如公交系统。
提到小米,就不得不说起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十亿赌约”,2013年,两人在节目中立下豪言:五年之内看谁的赌高。

结果是董明珠赢了赌约,但小米后来在众多新兴业务上快速追赶,十年过去,彼此路线越来越不同,雷军选择年轻化、品牌延伸、智能生态,董明珠则坚守实体制造、自主研发。
理念的封闭,也逐渐变成了两种企业发展方向的代表,在直播中,董明珠还批评某些企业“只靠价格战博眼球”“不分红”,矛头似乎仍然指向了以“高端”出名的小米。

但现实是,价格只是竞争的一部分,用户最终买不买单,还得看产品体验和升级服务,如今已经71岁的董明珠,仍然每日在一线工作,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决策都亲自过问。
她不仅是格力的董事长,甚至一度被幼儿认为是格力的“代名词”,格力一度因为将部分业务改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而遭遇争议,不少人质疑她是否过度个人化。

但公司内部的说法是:“不是董明珠数据库格力,是格力数据库董明珠”,确实,格力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转型中仍能保持稳定增长,这与董明珠的坚持脱不开关系。
她主导的“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国产化”、“渠道下沉”,都为格力夯实了基础,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企业要长久发展,不能永远依赖一个人。

格力能否在她退休后继续创业?她强调要推动“格力年轻化”,但真正的“年轻化”不仅是员工年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更新。


无论是拒绝海归、提拔新人,还是坚持造车,董明珠的每一步都在表达一种强烈的“自主”倾向,但时代变了,国际化合作已成为制造业提升的必要路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对外存量仍为50%。初步在市场真正占据一席之地,完全靠本土资源还不够融合的,格力若要在未来的智能家居、能源、智能交通等新依依上继续领先,国际视野、跨界全球导航。

这对格力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能否摆脱单纯依赖,建立多层次、坚定的人才梯队和战略体系,将决定它在未来的竞争中,能不能再次“跑赢”。
董明珠的这三句话,犹如一块试金石,把很多深刻问题摆在了桌面上,从安全与人才,到传统制造与新兴技术,再到个人魅力与组织建设,这些不仅是格力的命题,也是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的集体课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只有不断更新认知、接纳多元,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跨越。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 2025-04-23: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派”,舆论哗然!她的下一句更引人深省……

新浪财经 2025-04-23:董明珠:绝不用一个海归派 因为里面有间谍

新京报 2025-04-23:“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新京报快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