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水果市场曾经是中国游客的“天堂”,一箱箱榴莲、芒果、山竹被疯狂扫货,摊主们笑得眼睛都眯成线。
可如今,夜市里水果堆得像小山,散发着发酵的酸味,摊主们却愁眉苦脸,嘴里念叨着:“中国游客咋不来了?”

这一切的导火索,竟然是摊位上那些写着中文的“警告牌”,这场“水果风波”是怎么从热热闹闹的买卖,变成冷冷清清的僵局的?


时间倒回到几年前,泰国水果市场简直是中国游客的“购物狂欢节”,曼谷、清迈、普吉岛的夜市里,榴莲摊前总是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
中国游客挥舞着钱包,恨不得把整个水果摊搬回国,泰国农业部门曾公开表示,中国市场消化了泰国榴莲出口的近六成,堪称泰国果农的“金主”。

那时候,泰国摊主们为了讨好中国游客,可谓费尽心思,他们不仅学会了简单的中文招呼,像“便宜好吃”“甜得很”,甚至还给水果起了各种“网红昵称”:榴莲叫“水果之王”,山竹被捧成“清甜小公主”。
摊位上的招牌五花八门,有的写着“包甜包熟”,有的直接喊“中国朋友,欢迎来挑!”这种接地气的营销,确实让中国游客觉得亲切,买起水果来也更豪爽。

据泰国旅游部门统计,2019年以前,中国游客每年为泰国旅游业贡献了上千亿泰铢的收入,其中水果消费占了不小的比重,可以说,中国游客的钱包,撑起了泰国水果市场的半边天。
可好景不长,泰国水果摊的“中文热”却因为一块块标语牌,变成了“翻车现场”,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些摊主为了保护水果,防止游客过度挤压导致卖相受损,开始在摊位上挂出告示牌。

问题在于,这些牌子只用中文写,还带着一股“警告”的味道,比如“禁止按压,按了就买!”“摸一下赔100泰铢!”更有甚者,直接写上“专为中国游客”,仿佛在明晃晃地说:“就盯着你们这群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中国游客看到这些标语,第一个反应就是懵:挑水果不摸两下,怎么知道好坏?这不是咱们逛市场的“基本功”吗?更让人生气的,是标语的语气和“只写中文”的针对性。

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赚我们的钱时笑脸相迎,管我们摸水果时就翻脸不认人?”还有人调侃:“泰国人这是把中文当‘警告专用语’了?”
这场风波很快在网上发酵,微博、抖音上,“泰国水果摊中文标语”成了热搜话题,网友们一边愤怒,一边玩起了梗:“摸一下要买,那我闻一下是不是得赔香水钱?”

“下回去泰国带个放大镜,用眼神挑水果!”更有博主拍视频调侃:“以前去泰国是为了吃榴莲,现在是为了挑战‘不摸水果’的极限运动!”


这场“标语风波”的后果,远比摊主们想象的严重,中国游客的抵制来得又快又狠,不少人直接把泰国水果从购物清单上划掉。
泰国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部分夜市水果摊的销量下滑了近三成,仓库里的榴莲堆积如山,甚至出现了腐烂的情况。

曼谷一家夜市的摊主无奈地说:“以前一天能卖几百斤榴莲,现在一天几十斤都费劲”,为了自救,一些果农开始另辟蹊径。
有的在网上直播,教网友用榴莲做创意料理,比如“榴莲披萨”“山竹果昔”;有的摊主则试图“升级”标语,换成更温和的版本,像“轻拿轻放,谢谢配合”或者“试吃免费,欢迎品尝”。

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游客的信任一旦受损,想挽回可没那么容易,与此同时,国内的“平替”旅游地开始趁机崛起。
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水果市场、海南的榴莲种植基地,甚至广西的芒果产地,都成了游客的新宠。有网友直言:“何必去泰国挤夜市?国内的榴莲又便宜又新鲜,还没人拿牌子警告你!”

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云南的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近20%,其中水果采摘游成了热门项目。


这场风波的根源,其实不只是几块标语那么简单,表面上看,是游客和摊主在“挑水果”的习惯上起了冲突,但深层原因,还是文化差异和服务态度的碰撞。
在中国,买水果时捏一捏、拍一拍,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消费者觉得,不摸一下怎么知道水果熟不熟、甜不甜?

但在泰国,摊主们更看重水果的卖相,过度挤压可能会让水果变软、破损,影响后续销售,两边的逻辑都没错,但沟通方式出了大问题。
更关键的是,泰国旅游业对中文的“使用方式”,暴露了一种微妙的“割裂感”,一方面,他们靠中国游客的消费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却在服务细节上缺乏尊重和理解。

那些“只写中文”的警告牌,不仅让人感觉被针对,还透着一股“端着架子”的傲慢。就像有网友吐槽的:“你想赚我的钱,就得拿出点诚意,光会写中文标语,谁不会?”
其实,这种“文化摩擦”并不只发生在泰国,2024年,一款国产游戏在韩国举办活动时,现场也出现了只用中文写的指示牌,引发了国内网友的热议。

有人感叹:“看来中文在国外,已经成了‘特殊待遇’的代名词”,类似的案例,提醒我们:语言是文化的桥梁,用错了方式,可能就成了隔阂的墙。
这场“水果风波”,对泰国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个警钟,2024年,泰国媒体报道称,中国游客的到访量相比疫情前仍未完全恢复,而“服务态度”成了不少游客选择其他目的地的重要原因。

泰国旅游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比如推出中文服务培训课程,鼓励商家用更友好的方式与游客沟通,一些夜市甚至主动撤下了“警告牌”,改用多语言提示,或者直接提供试吃服务。
与此同时,游客们也在用脚投票。东南亚其他国家,比如越南、菲律宾,近年来对中国游客的友好度明显提升。

越南的榴莲和火龙果以“价廉物美”吸引了不少中国游客,菲律宾的芒果干和椰子制品也成了网红零食,有旅游博主分析:“泰国再不调整服务态度,可能真要被邻居们抢走风头。”


这场从榴莲摊开始的风波,其实是个小小的缩影,反映了全球化旅游中的文化碰撞和消费心理,泰国水果摊的故事告诉我们:服务行业的核心,不只是提供产品,更要传递尊重和理解。
中文标语本可以是拉近距离的亲切问候,却因为措辞不当,变成了点燃矛盾的导火索,对于中国游客来说,这场风波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出国旅游时,我们或许可以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同时,面对不合理的“针对”,我们也有权利用选择表达态度,毕竟,旅游的钱包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泰国水果摊的未来,或许他们会找到新的平衡点,比如用更幽默的标语化解尴尬,或者干脆推出“水果盲盒”,让游客享受挑选的乐趣。

无论如何,这场“中文风波”都将成为泰国旅游业的一堂课:想赚“金主”的钱,先得学会尊重“金主”的心。

信息来源:
环球网 2019-04-15:泰国一水果摊用中文标“不要按压榴莲” 引发争议

人民网 2025-03-13:水果将大量上市 泰国五大部门寻求中国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