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与战略决策(第二编)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对红军的长征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战役背景与双方态势
1. 国民党军的围剿布局: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国民党军队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设置了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其军队部署严密,占据了有利地形,拥有相对充足的物资供应和武器装备优势。
2. 红军的处境与目标:红军在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军的重重压力,根据地不断缩小,物资匮乏,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摆脱困境,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目标是寻找新的根据地,保存有生力量,继续开展革命斗争。红军在长征初期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决心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
(二)湘江战役的详细过程
1. 战役爆发的原因:湘江是红军长征途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天险,国民党军企图凭借湘江天险,在湘江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红军为了向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必须强渡湘江。
2. 战斗经过与激烈程度
-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苦战。战斗中,国民党军凭借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对红军进行了疯狂攻击。红军战士们则毫不退缩,奋勇抵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 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战士,为掩护中央红军渡江,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弹尽粮绝,陈树湘受伤被俘。在敌人将他押往长沙的途中,他趁敌不备,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一英勇事迹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3. 战役结果与对红军的影响
-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红军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 这一战役让红军深刻认识到了自身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促使红军领导人开始反思战略决策,为后续的战略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三)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1. 会议召开的背景与原因: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引起了红军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和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挽救党和红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召开遵义会议。
2. 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决策
-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会议重新调整了军事指挥系统,对红军的战略战术进行了重要决策,决定放弃原定向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3. 对红军长征及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四)红军后续的战略调整与行动
1. 根据会议决策的行动部署:遵义会议后,红军根据新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部署。红军四渡赤水,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迷惑敌人,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计划。随后,红军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继续北上。
2. 战略调整对长征进程的影响
- 这些战略调整使红军在长征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红军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一道道防线,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最终实现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红军在行动中不断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扩大了革命影响,为中国革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