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内核稳定,拥有稳定的情绪情感、自信独立,拥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则内核不稳,容易表现出一些情感、行为和心理上的不稳定,容易产生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和社交能力,因此产生焦虑和过渡担忧的情况也会更加促进情绪问题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家庭环境、亲子沟通等途径,从小为孩子建立安全感,帮助孩子以稳定的内核去面对成长之后的人生。
以下是一些对应的建议与策略,能够帮助家长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哦。
给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爱和接纳
父母可以在平时多多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不要吝惜拥抱和亲吻,如果孩子在日常的互动中能够得到非常多的关于“爱”的表达,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是被无条件地爱着的,父母的爱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或者不完美而改变。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要避免第一时间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指令性或强制性的反应,我们不能期待孩子的情绪马上消失或转变为我们希望的情绪,此时我们应不批评、不否定,孩子需要的是倾听,我们只需要耐心倾听并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感是被父母理解和接纳的。
创造稳定的家庭环境
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营造出稳定的心灵。父母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全感,要知道,家庭成员的爱和支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规律的生活作息。孩子需要固定的作息时间来感到安全,比如固定的睡觉时间、吃饭时间、游戏时间等,这些固定的时间点能够让孩子觉得生活是有秩序、可掌控的,不安的情绪相对应地就减少了。
鼓励并接受孩子的情感表达
我们应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去接纳孩子的情感。当孩子感到难过或恐惧时,我们的倾听、回应与接纳会让孩子感受到归属和安心。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们情感的倾诉对象,他们就会乐于表达和沟通,减少误会与自我消耗。如果孩子暂时无法完美地表达自我的情绪,父母可以适度地鼓励并引导,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说出并处理自我的情绪。
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避免恐吓和威胁
要知道,孩子处在成长和探索的阶段,他们并不是成熟的大人,对世界有非常多的好奇,有时候他们的“闯祸”其实也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探索新的事物,所谓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其实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表现。父母不应该生气或者打压,而是应该在理解孩子特性的基础上去接受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幸福与成长。
应避免用威胁、恐吓来教育孩子,这样的行为可能在短暂的当下会起到让孩子安静的作用,但长远上来看,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不安,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发展。
提供陪伴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小到亲子共读一本绘本,大到一起玩游戏、参加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在安全氛围中收获父母的情感支持。同时,和孩子共同进行的活动还能够增加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语言,促进亲子关系的升温,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怀。
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环境
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感,是提升孩子安全感的有效方法。要注意,如果孩子处在小月龄阶段,我们不应提供太多选项,二到三个是最佳范围,选项过多反而容易让孩子感到选择困难。
当孩子的行为有进步时,父母应及时赞扬和给予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夸赞孩子时,我们应该多多夸赞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果。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带养人的共同努力,当我们为孩子创造出充满爱、信任和支持的成长环境时,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自然而然便会拥有安全感,这能够为孩子未来的独立、自信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