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长津湖战役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志愿军斩获了一场令全球为之震撼的辉煌胜利。虽说在此次战役里,即便三次炸掉水门桥,美军最终还是得以逃脱,留下了些许遗憾。然而从整体局势来看,赢得的这场大捷,完全值得人们为之自豪。在武器装备短缺、物资补给艰难的艰苦岁月,志愿军毫不畏惧,毅然直面头号军事强国,并且将美军彻底击败,实在堪称一段传奇!
志愿军的这一场战斗究竟是何等令人震撼?哪怕是历经诸多重大场面的斯大林,在看到志愿军于长津湖的战事报告后,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连连赞叹志愿军了不起,盛赞彭德怀卓越非凡。与此同时,斯大林打破常规,当即指示马上给中国同志送去36个师的装备,还有3000辆卡车 。 或许在不少读者朋友心里,都觉得苏联在朝鲜战争期间始终站在中国和朝鲜这边,还给予了颇为可观的军事支援。然而实际状况却是,在志愿军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之前,斯大林对于朝鲜战争的态度十分微妙,倘若不是这样,我军在长津湖理应能收获更大的胜利成果,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小 。 态度冷淡当年南朝鲜对北朝鲜出兵之际,苏联在军事方面给予了北朝鲜人民军颇为显著的支持,北朝鲜人民军故而在朝鲜战场上斩获了极大的成就,曾经一度掌控过整个朝鲜半岛九成的领土。然而毛主席却并未将朝鲜半岛的局势视为乐观,缘于在此期间美军始终心怀不轨,随时入侵朝鲜半岛的概率极高。
为此,周总理曾多次向苏联大使含蓄示意美国有出兵朝鲜的可能性,然而苏联方面一直未作回应。最终,美军在仁川实施登陆行动,这一举动迅速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争局势。在危急时刻,金日成向苏联寻求援助,可斯大林却拒绝出兵相助,反而向金日成提出向中国求助的建议 。斯大林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主要存在两个缘由。其一,当时苏联尽管强大,可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苏联在二战期间消耗巨大,国力亟待恢复,并不愿在这一时期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这一点从美国空军“误闯进”苏联机场并摧毁苏联7架战机后,苏联没有任何回应便能有所体现 。其二,中国和朝鲜乃是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一旦美国完全占据朝鲜,日后便能够以朝鲜为据点随时对中国构成威胁。斯大林深知这一点,故而判定中国肯定会出兵。实际情况的确如此,毛主席目光如炬、极具远见,自然能够洞察此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最终做出“以一战之力,换来长久安宁”的决策 。
斯大林对中国会出兵朝鲜的判断的确正确,然而关键在于毛主席对抗美援朝获取胜利抱有坚定决心。毛主席不仅排除诸多不同意见毅然决定开展抗美援朝行动,还预先在东北部署大量兵力秘密入朝,甚至让毛岸英成为志愿军的首位战士 。 然而,斯大林在抗美援朝一事上所持态度大相径庭,他并不觉得志愿军有能力在朝鲜改变局势。其一,彼时美军身为世界头号强国,就连苏联都不敢断言自己必定能战胜美军,况且美军还掌握着原子弹。其次,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极为落后,而且中国国内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武器装备方面,还是后勤补给方面,就连武器弹药的生产都难以满足需求。这样一支使用“万国造”武器的队伍,入朝之后与美军展开正面对抗,怎么看胜算都不会太高 。
金日成怎会不明白斯大林的心思,实在无奈之际只能向中国寻求援助,抗美援朝行动就此拉开帷幕。刚开始的时候,金日成原本认为志愿军只是协助他抵挡美军的进攻,故而期望将指挥权交由朝鲜方面。然而,随着战事不断推进,金日成终于清晰认识到,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绝非敷衍应付,正是如此才赢得了金日成的信赖,最终由彭德怀负责掌控全局 。态度转变首次战役中我军虽斩获胜利,然而不管是麦克阿瑟还是斯大林,均觉得这是由于美军掉以轻心,而志愿军行动出乎其意料所致。因而,即便志愿军刚进入朝鲜便取得胜利,可依旧无人觉得志愿军有能力战胜美军,毕竟这般胜利尚无法从根本上撼动美军。 在这一情形之下,第二次战役紧接着打响,东线的长津湖战役也由此开启。在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军威,把外界原本认为毫无悬念的战役,成功打成了一场歼灭战。在这场战斗之前极为张狂的陆战一师,遭到志愿军的分割包围,只能龟缩在由坦克和装甲车构建的防御圈里,艰难维持生存。
志愿军武器装备差,没有重武器,没有空军支援,无法短时间内攻破被围美军的防御圈。同时,志愿军的补给出现问题,反而是被包围的美军不以空投的方式获得补给,战场局势顿时陷入了不利局面。在这场胶着的战斗中,美军为了保住最后的颜面,解救面临被全歼危险的陆战一师,居然出动了多达7艘规模各异的航母,总计投入500多架飞机。美军的这些空中力量,成了我军将美军陆战一师彻底歼灭的最大阻碍,就连三次炸掉水门桥后用于修复受损水门桥的巨型钢铁构件,也是依靠飞机实施投放的 。换言之,在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未能将美军陆战一师全部歼灭,绝不是在战术运用方面存在问题,而是败在了制空权的缺失上。陆战一师的史密斯少将在事后承认,倘若当时志愿军哪怕仅有一架飞机,美军遭受的损失或许都会极为巨大 。
从战后统计情况而言,在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冻伤减员人数在兵团减员总数中的占比竟超过了60%。斯大林在审阅长津湖战役的战报时,肯定会看到此类数据,面对这般令人震撼的数据,他怎会不深受触动?毕竟当初只要他乐意派出空中力量予以支援,或是提供武器装备方面的支持,再多给予志愿军一些信任,这样的状况就完全能够避免。故而,斯大林阅览完战报后,当机立断地调配了供36个师使用的武器装备给志愿军,同时明确要求务必在1951年3月之前全部落实到位。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我军18个师率先实现了整建制的换装,苏军的空中支援也及时就位。尽管苏军未前往前线参战,却切实有效地守护了我军的补给线,为我军最终赢得胜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